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云台山

云台山

①在今江苏江宁县西南。有泉石之胜。《金陵胜迹志》卷4:云台山“在殷子山东陶吴镇旁,有石龙池,澄泓可爱,清鉴毛发,纤鳞游泳,或云龙族,西迤十里为虎肱洞”。

②即银山。今江苏镇江市西北之云台山。《清一统志·镇江府一》:银山“一名云台山。上有金鸡岭,下有紫阳洞,其侧有镇屏山”。

③古称郁林山、郁洲山。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海州》:郁林山,“《旧志》:云台山在州东北海中,周百余里。一名青峰顶。其北有望日峰,其阳有青霄洞。《通志》:云台山幽深秀特,常冠云气。按,云台即古郁林”。

④即古覆釜山。在今河南修武县东北。因山势高峻,山顶常有云雾缭绕,故改名云台山。现为云台山风景名胜区。区内有著名山峰、天然溶洞和瀑布、名泉, 自然风景秀美。还有汉献帝陵、三国魏隐士孙登啸台遗迹及晋“竹林七贤”等遗迹。

⑤亦作灵台山。在今四川江油市西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昌隆县有“云台山”。

⑥又名灵台山、凤凰山。在今四川苍溪县东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5阆州:云台山,“《元和郡县志》云:在苍溪县东南三十五里。《述巴志》云:一名天柱山,上有鱼池,宜五谷,无恶毒,可度灾难。张道陵升仙之地也”。《寰宇记》卷86苍溪县:云台山“高四百丈,上方百里。……《周地图记》云:汉末张道陵在此学道”。

⑦在今四川南溪县西北大观镇云峰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0南溪县:云台山在“县北八十里。耸秀干云,俯视众山。悬崖石壁,有石磴萦纡其上”。今山东西北三面县崖,仅南面一小径可通。风景奇丽,为南溪主要风景区。

⑧在今贵州施秉县北六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镇远府》 引《黔记》:“山前五里有望元关,对山相望,下五百余丈。至河内有石鼓石钟,扣之有声,名钟鼓洞。”


(1)曾称郁洲山、郁林山、苍梧山。在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海之滨。由前、中、后三山组成。山体由变质岩构成。一般海拔200~400米。前云台山主峰玉女峰(一名望海楼)海拔625米,为全省最高峰。原为海中小岛,称郁洲。1711年开始与大陆相连。山上多奇峰异石,尤以前云台山中部的花果山、水帘洞著名。山南麓有渔湾风景区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,辟有国家森林公园。(2)古称覆釜山。在河南省西北部、修武县与辉县市交界处。属太行山。一般海拔500米左右。主峰茱萸峰(俗称小北顶),海拔1304米。因山顶常有云雾缭绕,改今名。多奇峰秀石、天然溶洞、泉瀑溪谷,有落差310多米的老龙潭大瀑布和天门瀑布,林木繁密,自然景色优美。与王屋山景区组成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,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。(3)在贵州省施秉县城北,��阳河北岸支流杉木河畔。孤峰白云台海拔960米,兀立于群山丛中。明曾建古刹,僧众多达200余人,为黔东南盛极一时的佛教胜地,今仅存遗迹。以白云台为中心,东西宽10千米、南北长20千米,面积200平方千米范围内,群峰耸峙、溪流纵横,涧深谷幽,林木葱郁,集奇、险、幽、绝风光于一体,被誉为“苗乡桃源”。山上植被完整,多奇花异卉,野生动物有猕猴、野牛、麝等。为��阳河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。

河南云台山飞瀑


猜你喜欢

  • ①春秋陈邑。在今河南淮阳县北。《诗经·陈风·防有鹊巢》:“防有鹊巢,邛有旨苕。”传曰:“防,邑也;邛,丘也。”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:陈国陈县注引《博物记》:“邛地在县北, 防亭在焉。”②春秋时莒邑,后入

  • 东乡五路安抚司

    明洪武六年(1373)置,属施州。治所即今湖北宣恩县东北细沙乡。二十三年(1390)废。永乐五年(1407)复置,属施南宣抚司。清初改为东乡土司。明洪武六年(1373年)置,治今湖北省宣恩县东北。二十

  • 义阳军

    北宋开宝九年(976)降申州置,治所在义阳县(今河南信阳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信阳市及信阳、罗山二县。太平兴国元年(976)改为信阳军。北宋开宝九年(976年)降申州置,治义阳县(今河南信阳市)。辖境相

  • 甘梗泉

    在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平头乡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2铜仁府平头著可司:甘梗泉“在司(今平头乡)南石崖中,一泉涌出,清浊分流,居人资以灌溉”。

  • 通漠道

    在今山西大同市南。《新唐书·太宗纪》:贞观三年 (629),“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,……以伐突厥”。

  • 缘州

    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简州置,治所在宁浦县 (今广西横县西南七里郁江南岸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横县、邕宁二县部分地。大业二年 (606)废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以简州改名,治宁浦县(今广西横县南

  • 安边千户所

    明弘治中置,属陕西都司。治所在今甘肃环县西北一百二十里。清废。

  • 奉高县

    西汉置,为泰山郡治。治所在今山东泰安市东三十八里故县村。《水经· 汶水注》: “汉武帝元封元年立,以奉泰山之祀”,故名。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: 元和二年 (85) 二月,幸泰山,“进幸奉高”。即此。北魏

  • 姑棼

    在今山东博兴县南。《左传》: 庄公八年 (前686),“齐侯游于姑棼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5谓 “姑棼或以为即薄姑也”。

  • 河池陂

    在今陕西长安县西河池寨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 昆明故渠 “上承昆明池东口,东径河池陂北,亦曰女观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