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临淄县

临淄县

①秦置,为临淄郡治。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。后项羽封田都为齐王,西汉初封庶长子肥为齐王,皆都临淄。西汉为齐郡治。东汉作临菑,为齐国和青州治。南朝宋和北魏为齐郡治。北齐移齐郡治益都县 (今山东青州市),废临淄入益都。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复置,属青州。大业初属北海郡。唐属青州,徙今淄博市东北临淄镇。金属益都府。元属益都路。明、清属青州府。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。1925年属淄青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1969年撤销临淄县,并入淄博市。

②南齐侨置,为齐郡治。治所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瓜埠镇。梁废。


古旧县名。又作临菑县。秦置,治临淄城(今山东省淄博市东临淄区北)。为临淄郡治。“城临淄水,故曰临淄”(《水经注·淄水》)。西汉为齐郡治,是东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,手工业有冶铁、制陶、纺织等,设有铁官、服官,“临淄十万户,市租千金,人众殷富,巨于长安”(《史记·齐悼惠王世家》)。东汉为齐国治,又是青州治。东汉末,由于战争破坏,逐渐衰落,但仍是东部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。西晋永嘉五年(311年),青州刺史曹嶷以临淄城大难守,于城东南筑广固城(今青州市西北),绝涧深隍,甚为险固,为青州治,临淄遂失一州政治、军事上的重要地位。北魏、东魏仍为齐郡治。北齐废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复置,属青州。大业中属北海郡。唐、宋属青州。金属益都府。元属益都路。明、清属青州府。临淄城在唐后期已残破不堪,遂迁县衙于故城南墙外,改筑新城,即今临淄城。今临淄城明筑,清代多次重筑。1958年并入益都县。1961年复置。1969年撤销,设立淄博市临淄区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秦南郡

    南朝梁侨置,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市北。《清一统志·襄阳府》: 秦南废郡 “按其地当在黎丘城下,秦州之南,故名”。北周废。南朝梁置,治今湖北省宜城市北。属宛州。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宜城市汉水以南部分区域。北周废

  • 洞口市

    即今湖南洞口县。原为武冈县地,明代已有 “洞口” 之名。方以智有 《游洞口林谷诗》。清乾隆年间戴宗槐 《洞口记》 谓洞口以地形得名。1952年设洞口县,因洞口为名。即今湖南省洞口县驻地洞口镇。

  • 天山

    ①即神居山。在今江苏高邮市西南六十里天山乡。②即今甘肃西部祁连山。《汉书·霍去病传》:元狩二年(前121),“去病至祁连山,捕首虏甚多”。师古注:“祁连山即天山也,匈奴呼天为祁连。”③横贯在今新疆中部

  • 五桂山

    在今广东中山市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广州府》:五桂山“俗名五鬼山, 岩壑瀑布, 与罗浮争胜。山左有大小花园,产异花甚多。其阳产神仙茶”。

  • 高盖山

    即今福建永泰县西高盖山。《寰宇记》 卷100福州永泰县: 高盖山 “在县西七十里。常有紫云所盖,因曰高盖山。有水色如金,亦曰金枝山。太守陶夔记云,山有石井,深三丈,石盆广二丈,清净如镜,土人徐登在此得

  • 桃园县

    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改淮滨县置,属淮安路。治所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南六里城厢镇。明洪武初改为桃源县。(1)古县名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分宿迁县置,治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南废黄河南岸旧泗阳(城厢)

  • 马龙州

    元至元十三年(1276)置,属曲靖路。治所在马龙城(今云南马龙县北郊旧城山)。马龙即彝语麻龙的异写,“麻”为兵,“龙”为城,意即驻兵的城。明属曲靖府,万历四十年(1612)迁治今马龙县。1913年废为

  • 双山台

    明置,即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西南双山堡。明《万历武功录》卷11《阿台阿革列传》:“(阿革)与酋长讨花,拥一百六十余骑,从三山寨堡双山台入, ……汉出兵追逐。”即此。

  • 般若寺

    ①在今山西五台县五台山东台楼观谷。明成化中建。有清康熙、乾隆帝书额。②在今辽宁沈阳市大南街永德里6号。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 (1684)。后经多次重修。寺坐北朝南,两进院落。寺前为天王殿。院内为大雄宝殿

  • 九姓乡

    清道光二年(1822)以九姓长官司辖地置,属泸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(中城镇)西北。光绪壬午任五采、车登衢等修纂《泸州九姓乡志》,即为此乡之志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