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中华门

中华门

①今北京天安门广场正阳门北。明永乐年间建,初名大明门。清初改名大清门。1912年改名中华门。为明、清都城皇城南面正门。清吴长元《宸垣识略》卷3:“大清门三阙,上为飞檐重脊,前地正方,绕以石栏,名棋盘街。”1958年因扩建天安门广场而拆除,其位置相当今毛主席纪念堂处。

②即今江苏南京市旧城南门。南朝时已有中华门。《南齐书·刘悛传》:“初,苍梧废,太祖集议中华门。”梁简文帝《守东平中华门开诗》云:“脂车向驰道,总辔息中华。”五代时南唐都此,称正南门为中华门。明洪武初扩建都城,重建此门,称为聚宝门。1931年复称中华门。


在江苏省南京市南聚宝山北,南临长干桥,北倚镇淮桥。原为南唐都城的正南门,明洪武初年随明都的扩大重建。初名聚宝门,1931年改今名。平面呈长方形,南北长约128米,东西宽90米,总面积1.17万平方米。系瓮城,前后四重,每道墙正中均有拱门一座,各门有上下启动的千斤闸(今仅存闸槽和石门臼)。首道城门共三层,上层原为庑殿式重檐筒瓦顶城楼,今仅留台基残迹;中层已不存。二道至四道门上原有木结构建筑,亦已毁坏。底层外围北面第四道城门左右各筑藏兵洞3个,东西两侧各筑藏兵洞7个,瓮城共有藏兵洞27个。供驻兵和囤藏物资用。瓮城东西墙外各筑宽达11米登城斜坡,马道也用砖斜铺,供载重较大的车马上下。此门形式多样,结构复杂,规模宏大,为国内所少见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石乳山

    在今湖北恩施市北、建始县西北与四川奉节县交界处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施州卫:石乳山在“卫西百七十里。周百余里。山石层叠,多生石乳而名”。《清一统志·施南府》:石乳山在“建始县西十五里。山石层叠,多生石乳

  • 永安堤

    ①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朐山县:“东二十里有永安堤,北接山,环城长十里,以捍海潮,开元十四年,刺史杜令昭筑。”②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河南府三》:永安堤“唐武德中筑,当河

  • 华塔寺

    即广惠寺。在今河北正定县城内生民街路东。

  • 博罗县

    秦置,属南海郡。治所即今广东博罗县。《续汉书 ·郡国志》 注: 博罗 “有罗浮山,自会稽浮往博山,故置博罗县”。此说出于附会。据近人徐松石 《傣族僮族粤族考》 称,在古僮语中,“百” 或“博” 含有

  • 天塘山

    即今广西容县、北流两县东南之天堂山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4梧州府:天塘山“在容县南一百五十里。上有塘水,旱涝不增减,故名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8容县:“《通志》:山周二百余里,南接信宜。多竹木,有石窍出泉

  • 麦积山

    ①在今山西平顺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2平顺县:麦积山“在县东南百四十里。磊石巑岏,形如麦积”。故名。②即麦积崖。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南麦积乡境。《方舆胜览》卷69:麦积山“在天水县东百里。状如麦积,为秦

  • 施州卫

    明洪武十四年 (1381) 置,属四川都司。治所即今湖北恩施市。寻属湖广都司。清雍正六年(1728) 改为恩施县。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置,治今湖北省恩施市。辖境约当今恩施、五峰以西地。属湖广都司

  • 已公岭

    在今湖北当阳市西。《清一统志·荆门州》:已公岭“在当阳县西二十里。五代僧齐已结庐其下”。

  • 交和戍

    即今甘肃宕昌县治。《元和志》卷39宕州怀道县:“宕昌故城,今为交和戍,在县东五十二里。”北宋熙宁七年(1074)于此置宕昌砦。

  • 青铜山

    在今湖北巴东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74归州: 青铜山 “在巴东县。《旧经》 云,山出铜矿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8巴东县 “巴山” 条下: “县北二十里有青铜山,尝产青铜。今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