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龙口
在今安徽砀山县东南二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砀山县:龙扒沟在“县东南三十里。旧通汴水。明嘉靖三十八年淤。创开一派,由城东南二十五里冲三龙口”。
在今安徽砀山县东南二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砀山县:龙扒沟在“县东南三十里。旧通汴水。明嘉靖三十八年淤。创开一派,由城东南二十五里冲三龙口”。
明洪武二年(1369),属北平都司。治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正蓝旗及多伦县附近一带。宣德五年(1430)移治独石堡(今河北赤城县北独石口),属万全都司。清康熙三十二年(169
①俗称前门。在今北京市天安门广场南侧。明、清北京内城正门。城楼建于明永乐十九年(1421),箭楼建于明正统四年(1439),后皆曾被焚毁又重修。1916年拆除瓮城,成为现在的外貌。②明代南京城的正南门
即康国。都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萨马尔罕北七里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 康国 “一曰萨末鞬,亦曰飒秣建”。
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嶓冢导漾,东流为汉;又东为沧浪之水;过三澨,至于大别,南入于江。”对三澨的解释众说纷纭,其说主要有:(1)水名。在今湖北京山县、天门市境。汉郑玄《尚书》注:“三澨,水名,在江夏竟陵县
即今河南双洎河。《左传》: 襄公元年 (前572),晋伐郑,“入其郛,败其徒兵于洧上”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颍川郡阳城县: “阳城山,洧水所出,东南至长平入颍。” 汉、唐故道,源出今河南登封县东阳城山,
在今江西安福县西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56吉安府: 寅陂 “在安福县西四十里。横截卢水,下流达县前,溉田一万三千亩。宋治平初,知县黄中庸兴筑,至今民享其利”。
①台湾土著番社名。指今台湾台南市一带。为山胞西拉雅族赤嵌社的译音。是台湾开发最早的地区。相传明代郑和下西洋,副使曾在此登陆取水。②城名。清顺治十年(1653)荷兰殖民者于今台湾台南市筑普罗文查城,华人
春秋楚地, 在今湖北钟祥市东。 《左传》:庄公四年 (前 690), 楚武王伐随, “卒于木之下”。 《方舆纪要》 卷77安陆府钟祥山:
在今山东青州市西门外阳河畔。北宋庆历间范仲淹知青州时,阳河边出醴泉,遂建亭泉上,后人遂名之曰范公亭。亭后有明建三贤祠,祀宋代青州三任知府范仲淹、欧阳修、富弼。祠后建亭,名后乐亭。亭北范公台上,民国时建
①在今河北唐县西北三十里唐河东岸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唐县:王陵城“相传汉高祖屯于白登,王陵将兵屯此,因名”。②在今陕西商州市南。《水经·丹水注》:“丹水又东南,径一故城南,名曰三户城。昔汉祖入关,王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