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萼山
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大目洋中之三岳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1庆元府:三萼山“在象山县南海中六十里。其山有三峰,春时三峰之上杂花开发,绮丽可观,因以为名”。
古岛名。又称三仙岛。即今浙江省象山县东南海中三岳山。为海防戍守要地。明嘉靖间,官兵败倭寇于此。
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大目洋中之三岳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1庆元府:三萼山“在象山县南海中六十里。其山有三峰,春时三峰之上杂花开发,绮丽可观,因以为名”。
古岛名。又称三仙岛。即今浙江省象山县东南海中三岳山。为海防戍守要地。明嘉靖间,官兵败倭寇于此。
即今山西平顺县东南玉峡关。《清一统志·潞安府》:玉峡关“在壶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。旧曰风门口,在隆虑万山之巅,势极险峻。明嘉靖八年置,今裁”。又作风门口。明置。在今山西省平顺县东南,地处林虑山之巅,势极
西汉置,属广汉郡。治所在四川南坪县境。东汉属广汉属国都尉。三国蜀废。西汉置,治今甘肃省文县西。属广汉郡。东汉永初二年(108年)属广汉属国。建安二十年(215年)属阴平郡。二十四年废。
北魏置,为槃头郡治。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白水江镇长峰村。北周属落丛郡。隋初改为长举县。古县名。北魏置,治今陕西省略阳县西北嘉陵江西长峰镇南。为槃头郡治。隋初改长举县。
在今湖南醴陵市南二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醴陵县: 铁江 “源出攸县境,西北流入渌江。水滨石黑如铁,因名”。
①隋开皇末改合州置,治所在石镜县 (今四川合川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合川、铜梁、武胜、大足等市县地。大业三年 (607) 改为涪陵郡。②唐武德元年 (618) 置,治所在涪陵县 (今四川涪陵市)。《元和
在今湖南花垣县东南。《清史稿·高宗本纪》: 乾隆六十年 (1795) 石三保苗族义军 “陷永绥厅鸦酉寨, 镇镇总兵明安图等死之”。
南宋大理国置,属善巨郡。治所即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。元至元十六年 (1279) 改置蒗蕖州。大理国置,即今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。属善巨郡。元至元十六年(1279年)改置为蒗蕖州。
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(1905.1)置,属吉林省呼兰府。治所在双庙子(今黑龙江省兰西县)民国徐曦《东三省纪略》卷2:“析呼兰河西岸地置”,故名。1914年改属黑龙江省绥兰道, 1928年属黑龙江省。19
明洪武二十六年 (1393) 置,属山西行都司。治所在今山西左云县东北。宣德元年 (1426) 徙治阳和卫城 (今山西阳高县)。清顺治三年 (1646)与阳和卫合并,改为阳高卫。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
在今广西柳城县西北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9融州:“古带一铅场,一铁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