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三关

三关

①三国蜀汉阳平关(今陕西宁羌县西北)、江关(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)、白水关(今四川青川县东北)的总称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贺邵传》:“近刘氏据三关之险,守重山之固,可谓金城石室。”

②又称义阳三关。南北朝时黄岘、武阳、平靖三关的总称。为南北双方争夺之险隘。 《南齐书·州郡志》 司州:“(宋)泰始中,立州于义阳郡,有三关之隘。”

③五代周以益津、瓦桥、高阳为三关,关北属辽。益津关即今河北霸州市。瓦桥关即今雄县。高阳关在今高阳县东。另说三关中有淤口关(今霸州市东信安镇),无益津关。

④一名外三关。明代称山西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、宁武关、偏头关为外三关,与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、倒马关、紫荆关(即内三关),并为京师屏障。北边有事,必分别戍守之。

⑤明称今北京市及河北境内沿长城之居庸关、倒马关、紫荆关为内三关,以今山西境内沿长城之雁门关、宁武关、偏头关为外三关。

⑥今山西东南部三个关的总称。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:“夫上党之地,有四塞之固,东带三关,西为国蔽。”李贤注:“三关谓上党关、壶口关、石陉关也。”上党关在今屯留县(一说在今晋城南);壶口关在今黎城县东北,石陉关无考(一说即井陉关)。


三个关的总称。(1)即上党关、壶口关、石陉关。均在今山西省。上党关在今屯留县境,一说在今晋城市南;壶口关在今黎城县东北;石陉关无考,一说即井陉关。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:“上党之地,有四塞之固,东带三关,西为国蔽。”即此。 (2)即阳平关(今陕西宁强县西北)、白水关(今四川青川县东北)、江关(今重庆市奉节县东)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贺邵传》:“刘氏据三关之险。”即此。(3)即黄岘关(今河南罗山县西南)、平靖关(今信阳市西南)、武阳关(今罗山县南)。均在今河南省境内。见“义阳三关”。(4)即淤口关、益津关、瓦桥关。均在今河北省。淤口关在今霸州市东,益津关在今霸州市,瓦桥关在今雄县西南。五代周显德六年(959年),世宗北伐契丹,取瀛、莫二州,以三关与契丹分界;一说此三关中有草桥关(今河北高阳县东),而无淤口关。(5)明代以今河北省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、倒马关、紫荆关为“内三关”,今山西省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、宁武关、偏头关为“外三关”。京师恃为外险,北边有事,必分列戍守于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鱼洞

    即今四川重庆市西南巴南区 (鱼洞镇),鱼洞溪注入长江处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75重庆府: 鱼洞溪 “在江津县东南”。区片名。在重庆市巴南区西北部、长江南岸。区人民政府驻此。面积96.7平方千米。人口14

  • 上谷郡

    ①战国燕置。秦治所在沮阳县(今河北怀来县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市、小五台山以东,赤城县、北京市延庆县以西,内长城和昌平县以北地。三国魏属幽州,治所在居庸县(今北京市延庆县)。北魏废。②隋大业初改

  • 密如亭

    春秋时鲁密邑。在今山东费县北。《左传》: 闵公二年 (前660),“共仲奔莒……莒人归之,及密”。杜注: “琅邪费县北有密如亭。”

  • 金附州都督府

    唐显庆二年 (657) 后析大漠州都督府置,属北庭都护府。在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。8世纪前期废。

  • 沙溪村

    即今广东中山市西沙溪镇。北距象角汛五里。清光绪《广州府志》卷69:香山县“墟市”有沙溪墟。

  • 红花山

    在今四川松潘县南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松潘卫:红花山在“卫南十五里。有屯田,名红花屯,岷江所经也”。

  • 荆门千户所

    明置,属荆州卫。治所在今湖北荆门市南九十里。后改属承天卫。清废。

  • 金门郡

    ①东魏天平初置,属阳州。治所在金门县(今河南洛宁县西,洛水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洛宁县及卢氏县。后废。②东魏兴和中侨置,属义州。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。北齐废。东魏天平初置,治金门县(今河南宜阳县西南)

  • 八素山

    在今浙江武义县东北四十里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5:婺州武义县有“八素山”。乾隆《浙江通志》卷17引万历《金华府志》:八素山“在县北四十里,周二十里。 《东阳山水记》云:秦末有八士从洛阳来,逋栖于此, 皆青

  • 那旺国

    约当今孟加拉湾东南部之尼科巴群岛。《元史·外夷传》:至元十九年(1282),杨庭壁“四月还至那旺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