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黄齑三百瓮

黄齑三百瓮

《谐语》引《苏黄滑稽帖》:“苏轼曰:王状元未第时,醉堕汴河,为水神扶出,曰:‘公有三百千料钱,若死于此,何处消破?’明年,遂登进士。有久不第者,亦效之,佯醉落河,河神亦扶出。士大喜曰:‘我料钱几何?’神曰:‘吾不知也。但三百瓮黄齑无处消破耳。’”后因以“黄齑三百瓮”形容文士命运不济,生活贫寒。宋陆游《斋中杂题》诗之三:“黄齑三百瓮,自是天所破。”


【典源】《谐语》引 《苏黄滑稽帖》:“苏轼曰: 王状元未第时,醉堕汴河,为水神扶出,曰:‘公有三百千料钱,若死于此,何处消破?’明年,遂登进士。有久不第者,亦效之,佯醉落河,河神亦扶出。士大喜曰:‘我料钱几何?’神曰:‘吾不知也,但三百瓮黄齑 (ji) 无处消破耳。’”

【今译】 宋代苏轼讲: 王状元未及第前,一次醉酒堕入汴河,河神将他扶出,说:“您有三百千官俸钱还未用,如死在这里,将如何花销?”第二年,王状元科举得中。有个久未及第的书生模仿他,也佯醉落水,河神亦将他扶出,书生忙问:“我有多少官俸钱?”河神回答:“我不知道,只知有三百瓮黄韭末无处消费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书生贫寒,生活清苦。

【典形】 百瓮齑、黄齑三百瓮、黄齑瓮、齑瓮、三百瓮齑、十瓮齑、消破黄齑。

【示例】

〔百瓮齑〕 清·唐孙华《挑菜》:“书生食籍闻前定,应许支消百瓮齑。”

〔黄齑三百瓮〕 宋·陆游《斋中杂题》之三:“黄齑三百瓮,自是天所破。”

〔齑瓮〕 宋·陆游《书意》之二:“余禄正应齑瓮在,宿酲时卧酒垆旁。”

〔三百瓮齑〕 宋·陆游《病愈看镜》:“三百瓮齑消未尽,不知更著几年还?”

〔十瓮齑〕 宋·张孝祥《张钦夫送笋脯》:“书生长有十瓮齑,却笑虎头骨相痴。”

〔消破黄齑〕 宋·陆游《老学庵北窗杂书》:“直须消破黄齑尽,始是浮生结局时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汗青

    古时以竹简为纸,书写时须先用火烘干,谓之汗青。后用为成书之意,也用来专指史书。出自唐刘知几之语。刘知几(661-721年)字子玄,彭城(今江苏徐州)人。唐代著名史学家。永隆进士。武后时历任著作佐郎、左

  • 鸿鹤

    晋王嘉《拾遗记.周灵王》:“老聃在周之末,居反景日室之山,与世人绝迹。惟有黄发老叟五人,或乘鸿鹤,或衣羽毛,耳出于顶,瞳子皆方,面色玉洁,手握青筠之杖,与聃共谈天地之数。”后因以“鸿鹤”为隐居、出家或

  • 惠休句

    源见“惠休才”。美称僧诗。唐鲍溶《酬江公见寄》诗:“曾答雁门偈,为怜同社人。多惭惠休句,偕得此《阳春》。”

  • 射莎

    《周书.豆卢宁传》:“宁少骁果,有志气,身长八尺,美容仪,善骑射。永安中,以别将随尔朱天光入关,加授都督。又以破万俟丑奴功,赐爵灵寿县男。尝与梁仚定遇于平凉川,相与肄射。乃于百步悬莎草以射之,七发五中

  • 延宾置驿

    驿(yì益):古时供应递送公文之人或来往官员暂住、换马之处所。此典指郑庄在驿站设置车马,接待宾客。后以此典称颂人喜贤好士,礼敬宾客。郑庄,姓郑名当时,字庄。陈州(今河南淮阳县)人。他以作侠义事自豪,曾

  • 天狗堕地

    《史记.天官书》:“天狗,状如大奔星,有声,其下止地,类狗。所堕及,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。其下圜如数顷田处,上兑者则有黄色,千里破军杀将。”南朝宋.裴骃《史记集解》:“星有尾,旁有短彗,下有如狗形者,亦

  • 晨昏

    同“晨昏定省”。唐孟郊《杀气不在边》诗:“况余隔晨昏,去家成阻修。”【词语晨昏】   汉语大词典:晨昏

  • 三河领袖

    《北史.裴骏传》:“骏幼而聪慧,亲表称为神驹,因以为字。弱冠,通涉经史,方检有礼度,乡里宗敬焉。盖吴作乱于关中(注:公元四四五年,在今陕西省黄陵县一带,爆发了由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西北各族人民大起义,以

  • 金门第

    源见“玉堂金马”。指京试及第。唐张九龄《酬周判官巡至始兴会改秘书少监见诒之作》诗:“一探石室文,再擢金门第。”

  • 一之为甚,岂可再乎

    再:两次,第二次。 一次已经过分,难道还可以有第二次吗? 多用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,即不可一错再错。语出《左传.僖公五年》:“晋不可启,寇不可玩,一之谓甚,岂可再乎?”《晋书.列女传.吕纂妻杨氏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