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鹬蚌相争

鹬蚌相争

同“鹬蚌相持,渔人得利”。清 湘灵子《轩亭冤.哭墓》:“波翻血海全球悯,问谁敢野蛮法律哭强秦?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。”


见“鹬蚌相悖,渔人得利”。清·湘灵子《轩亭冤·哭墓》:“波翻血海全球悯,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?笑他~演出风云阵。”


【典源】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 赵且伐燕,苏代为燕谓惠王曰:“今者臣来,过易水,蚌方出曝,而鹬啄其肉,蚌合而拑其喙。鹬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’蚌亦谓鹬曰:‘今日不出,明日不出,即有死鹬。’两者不肯相舍,渔者得而并禽 (擒) 之。今赵且伐燕,燕、赵久相支,以弊大众,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。故愿王之熟计之也。”惠王曰:‘善。’乃止。

【今译】 战国时,赵国将要进攻燕国,苏代赶去对赵惠王说:“这次我来,经过易水,看到一只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,有只长嘴鹬飞来,一口啄住了蚌的肉,蚌马上合拢蚌壳,把鹬的嘴紧紧夹住。鹬说:‘今天不下雨,明天不下雨,就有死蚌了。’蚌也对鹬说:‘今天不放你,明天不放你,就有死鸟了。’它们各不相让,谁也不能解脱。一位渔人走来,把它们一起捉走了。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,如果燕、赵两国长久地争持不下,我担心秦国会坐享渔人之利。所以希望您慎重考虑。”赵惠王说:“你说的对。”放弃了攻燕的意图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双方相持不下,两败俱伤,第三者因而得利。

【典形】蚌鹬、蚬鹬斗食、鹬蚌、鹬蚌持、鹬蚌亡、鹬蚌相持。

【示例】

〔蚌鹬〕 宋·梅尧臣《书窜》:“其间因获利,窃笑等蚌鹬。”

〔蚬鹬斗食〕 南朝齐·江淹《齐太祖高皇帝诔》:“蚬鹬斗食,日月朏精。矧在乘舆,宇拆宙倾。”

〔鹬蚌〕 宋·文天祥《二月六日海上大战》:“游兵日来复日往,相持一月为鹬蚌。”

〔鹬蚌持〕 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》:“俺只说鹬蚌持,渔人候,傍观将利收。”

〔鹬蚌亡〕 明·吴骐《感时书事寄计子山》:“每作蛇虫斗,深虞鹬蚌亡。”〔鹬蚌相持〕 元·汪元亨《雁儿落过得胜令·归隐》:“鸡鹜乱争食,鹬蚌任相持。”


【词语鹬蚌相争】  成语:鹬蚌相争汉语词典:鹬蚌相争

猜你喜欢

  • 黄金范蠡

    源见“黄金铸范蠡”。指功勋卓著、备受尊崇的人。唐唐彦谦《任潜谋隐之作》诗:“黄金范蠡曾辞禄,白首虞翻未信方。”

  • 毛公

    源见“毛薛”。借指豪放不羁而有才能的布衣之士。清陈维崧《满江红.赠娄东周逸园兼怀毛亦史》词:“博徒中,归及见毛公,言相忆。”【词语毛公】   汉语大词典:毛公

  • 脱衣

    源见“解衣推食”。喻慷慨施惠。宋李清照《上枢密韩肖胄》诗:“胡公清德人所难,谋同德协必志安。脱衣已被汉恩暖,离歌不道易水寒。”【词语脱衣】   汉语大词典:脱衣

  • 青琐窥韩

    同“窥韩”。金蔡松年《水龙吟.梁虎茵家以绛绡作荔枝戏作》词:“青琐窥韩,紫囊赌谢,属狂年少。”

  • 仙山楼阁

    《史记.封禅书》:“自威(齐威王)、宣(齐宣王)、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、方丈、瀛洲。此三神山者,其传在勃海中……盖尝有至者,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。其物禽兽尽白,而黄金银为宫阙。未至,望之如云;及到,三

  • 壁上观

    西汉.司马迁撰《史记.项羽本纪》:“当是时,楚兵冠诸侯。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(壁,此指壁垒,营垒),莫敢纵兵(纵兵,发兵。)及楚击秦,诸将皆从壁上观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,楚兵呼声动天,诸侯军无不人人

  • 老子度流沙

    旧题汉.刘向《列仙传.老子》:“后周德衰,乃乘青牛东去,入大秦,过西关,关令尹喜待而迎之,知真人也,乃强使留书,作《道德》上下经二卷。”又《列仙传.关令尹》:“时人莫知老子西游,喜先见其气,知有真人当

  • 盐车绝足

    同“盐车骐骥”。绝足,喻千里马。宋黄庭坚《送曹子方福建路运判兼简运使张仲谋》诗:“盐车之下有绝足,败群勿纵为民残。”

  • 脐脂自照

    同“燃脐”。宋苏轼《郿坞》诗:“毕竟英雄谁得似,脐脂自照不须灯。”【词语脐脂自照】  成语:脐脂自照汉语大词典:脐脂自照

  • 不可胜论

    见“不可胜数”。汉·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众形殊声,~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