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飞蛾赴火

飞蛾赴火

由“如飞蛾之赴火”简缩而成。“赴火”也作“赴焰”、“赴烛”、“扑火”、“投火”、“投焰”等。南朝梁代到溉字茂灌。彭城武原(今江苏邳县西北)人。溉少时孤贫,聪敏好学而有才。性格直爽,为人公正。官至散骑常侍、侍中、国子祭酒。溉之孙名荩,自幼爱好诗文,及年长,诗文超过到溉。深得梁武帝赏识。有一天,梁武帝看了到荩的诗文便与到溉开玩笑说:“你孙子的文章写得这样好,你的文章大概是他代你写的吧!”于是就写了《连珠》诗一首赐与到溉。其内容是:“用砚台磨出墨计来写文章,挥笔疾书文彩飞扬。这就像飞蛾全力扑火一样,忘记了自身的存亡。你已经是年迈之人,何不让你孙子到荩来替你写文章呢?”由于梁武帝的器重,到荩升为丹阳尹丞。这个典故,原指牺牲自己,照亮他人。后多比喻自投罗网或自取灭亡。

【出典】:

梁书》卷40《到溉传》569、570页:“(到荩)尝从高祖幸京口(今江苏镇江),登北顾楼赋诗,荩受诏便就,上览以示溉曰:‘荩定是才子,翻恐卿从来文章假手于荩。’因赐溉《连珠》曰:‘研磨墨以腾文,笔飞毫以书信。如飞蛾之赴火,岂焚身之可吝(lìn蔺,过分爱惜)。必耄(mào帽,八九十岁的年纪)年其已及,可假之于少荩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后晋·张昭运等《旧唐书·僖宗纪》:“既知四隅断绝,百计奔冲,如穷鸟触笼,似飞蛾赴焰。” 宋·黄庭坚《演雅》诗:“蛣蜣转丸贱苏合,飞蛾赴烛甘死祸。” 元·杨显之《潇湘雨》二:“他今日自来到,岂不是飞蛾扑火,自讨死吃的。” 元·无名氏《谢金吾》第3折:“我已曾着人拿住杨景、焦赞两个,正是飞蛾投火,不怕他不死在手里。” 元末明初·施耐庵、罗贯中《水浒全传》27回:“灯蛾扑火,惹焰烧身。” 明·汪廷讷《狮吼记·住锡》:“只因迷宿本,似飞蛾投焰,自取焚身。” 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·乔彦杰一笑破家》:“飞蛾扑火身须丧,蝙蝠投竿命必倾。” 清·陶贞怀《天雨花》22回:“偏偏今日来追上,飞蛾投火自烧身。”


主谓 现喻自取灭亡。语本《梁书·到溉传》:“研磨墨以腾文,笔飞毫以书信,如飞蛾之赴火,岂焚身之可吝。”张洁《串行儿》:“真像~那样急不可待地自取灭亡。”△多用于灭亡方面。→以卵击石 自投罗网 自取灭亡。也作“飞蛾赴焰”、“飞蛾赴烛”、“飞蛾扑火”、“飞蛾投火”、“飞蛾投焰”、“飞蛾投烛”、“夕蛾赴灯”、“夜蛾赴火”。


【词语飞蛾赴火】  成语:飞蛾赴火汉语词典:飞蛾赴火

猜你喜欢

  • 灞陵桥

    同“灞桥”。宋吴文英《生查子.稽山对雪有感》词:“醉情啼枕冰,往事分钗燕。三月灞陵桥,心剪东风乱。”

  • 髀重

    同“髀肉复生”。唐姚合《赠卢大夫将军》诗:“上山嫌髀重,拔剑叹衣生。”

  • 一薰一莸,十年有臭

    薰:香草。莸:臭草。 一株香草和一株臭草杂放在一起,过了十年还有臭气。 比喻善的易被恶的掩盖,一时难以改变。语出《左传.僖公四年》:“一薰一莸,十年尚犹有臭。”杜预注:“十年有臭,言善易消,恶难除

  • 铁砚穿

    同“磨穿铁砚”。宋陆游《寒夜读书》诗之二:“韦编屡绝铁砚穿,口诵手抄那记年。”【词语铁砚穿】   汉语大词典:铁砚穿

  • 羊欣裙

    同“羊欣白练裙”。清宋琬《冷心芳挽诗》之二:“羊欣裙一叶,把玩倍思君。”

  • 太乙藜

    同“太乙燃藜”。清顾炎武《拟唐人五言八韵.班定远投笔》:“太乙藜初降,兰台露未晞。”【词语太乙藜】   汉语大词典:太乙藜

  • 千金一掷

    极言豪奢。唐 李白《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》诗:“莫惜连船沽美酒,千金一掷买春芳。”见“一掷百万”。【词语千金一掷】  成语:千金一掷汉语大词典:千金一掷

  • 桓文

    春秋时最早开创霸业的齐桓公小白与晋文公重耳,二人各为春秋五霸之一。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“仲尼之徒,无道桓、文之事者。”【词语桓文】   汉语大词典:桓文

  • 公孙牧豕

    豕(shǐ使):猪。此典指公孙弘家穷,曾以放猪谋生。后以此典指士人出身贫贱。公孙弘(前200年——前121年),字季。齐(齐国旧地,今山东大部分地区)菑(zī兹)川(郡治今山东寿光南)薛县(今山东滕县

  • 鲁鱼

    《抱朴子.内篇》卷十九《遐览》:“书字人知之,犹尚写之多误。故谚曰:书三写,鱼成鲁,虚成虎,此之谓也。”古时写“鲁”和“鱼”有相似之处,在传抄中经常发生差错。后遂用为文字差错之典。唐.刘禹锡《秋萤引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