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铤而走险

铤而走险

左传.文公十七年》:“古人有言曰:‘鹿死不择音。’小国之事大国也,德,则其人也;不德,则其鹿也,铤而走险,急何能择?”杜预注:“铤,疾走貌。言急则欲荫茠于楚,如鹿赴险。”后因以“铤而走险”喻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。《明史.蔡道宪传》:“王不爱民,一旦铤而走险,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?”峻青《海啸》四章八:“但他们当中,毕竟大部分是穷苦的劳动人民,而且大部分都是遭受压迫铤而走险逼上梁山的人。”


连动 铤,快走的样子;走险,奔向危险的地方。穷途末路或受逼迫时采取冒险行动。语出《左传·文公十七年》:“小国之事大国也,德,则其人也;不德,则其鹿也。铤而走险,急何能择。”柳建伟《天凉好个秋》:“可出县界得要村公所的路条,大印在侄儿手里,一急,就要~。”△常用于因迫不得已而去做危险的事情。→逼上梁山。也作“挺而走险”、“铤鹿走险”、“挺鹿走险”。


无路可走而被迫冒险谓之 “铤而走险”。

“走险”,犹言 “赴险”,走险路、做危险之事。 “铤”为何义呢? 为什么说 “铤”而走险呢?

左传·文公十七年》: “铤而走险,急何能择! ”杜预注: “铤,疾走貌。言急则欲荫休 ( 托庇) 于楚,如鹿赴险。”知 “铤”为急切奔跑的样子。急切、慌乱而被迫采取冒险行动,这就是所谓之 “铤而走险”。

“铤”字从 “金”,应为金属器物。 《说文·金部》: “铤,铜铁朴也。”《木部》: “朴,木素也。”段注: “素犹质也。”由此而知“铤”为铜铁质地的器物。

《考工记·冶氏》: “为杀矢,刃长寸,围寸,铤十之。”郑玄注:“杀矢,用诸田猎之矢 ( 箭) 也。郑司农云: ‘铤,箭足入稿中者也。’”孙诒让正义: “稿即矢干 ( 榦) 。箭足著金,惟见其刀,其茎入干中不见者,谓之铤也。”( 引自 《辞海》)

可在 “铤”为箭足的一个部位,因此,可引申为武器。“铤而走险”之徒,必带有武器,即凶器,这是一般常理。我们可以这样新解此语: “铤”,名词活用为动词,“铤而走险”即言被迫带着凶器而冒险行动。

“铤”,亦作 “挺”,属同音假借之例,借字不借词、借音不借义。


【词语铤而走险】  成语:铤而走险汉语词典:铤而走险

猜你喜欢

  • 流觞故事

    源见“兰亭会”。指王羲之等兰亭会。宋洪迈《满江红.立夏前一日借坡公韵》词:“修禊欢游今不讲,流觞故事何从觅?”

  • 庾杲鲑

    同“庾郎鲑菜”。清赵翼《日计》诗:“十千漫想何曾饭,廿七聊师庾杲鲑。”

  • 泪绡

    同“鲛绡”。唐顾况《送从兄使新罗》诗:“帝女飞衔石,鲛人卖泪绡。”【词语泪绡】   汉语大词典:泪绡

  • 意马

    源见“心猿意马”。指散乱多变的意念和心思。唐黄滔《六丈金身碑》:“值斯佛之成,斯会之设,俱得放心猿于菩提树上,歇意马于清凉山中。”明冯梦龙《挂枝儿.天平》:“定盘星莫要生偏向,拿定你意马,对定你心肠。

  • 竿上金鸡

    源见“金鸡放赦”。指古代大赦日所用仪仗金鸡竿上的金鸡形饰物。借指大赦。五代和凝《宫词》之一:“千声鼓定将宣赦,竿上金鸡翅欲飞。”

  • 卖酒长卿

    源见“文君沽酒”。借指文人潦倒未遇,被迫从事贱役。清 袁龙《端正好.寿业师爱庐兄五十》套曲:“也曾做度曲屯田,歌扇僧弥,卖酒长卿。”

  • 民为邦本

    邦:国家。人民是国家的根本。语本《书.五子之歌》: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”见“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”。吴晗《海瑞罢官》9:“~口头讲,袒官虐民好人装,为虎作伥欺皇上,昼行愧影夜愧床。”【词语民为邦本】

  • 兔轮

    同“兔魄”。唐元稹《梦上天》诗:“西瞻若水兔轮低,东望蟠桃海波黑。”【词语兔轮】   汉语大词典:兔轮

  • 萱草

    《诗经.卫风.伯兮》:“焉得谖草,言树之背。”汉.毛氏传:“谖草令人忘忧。背,北堂也。”旧题南朝梁.任昉《述异记》卷下:“萱草一名紫萱,又呼为忘忧草。”《诗经.卫风.伯兮》称谖(萱)草可以使人忘忧,故

  • 姓丁仙鹤

    源见“辽东鹤”。指成仙化鹤的丁令威。唐方干《送道人归旧岩》诗:“若把古今相比类,姓丁仙鹤亦如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