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金瓯

金瓯

金瓯(ōu欧):黄金之瓯,盛酒器。喻指疆土完整,政权巩固。南朝梁大同年间,武帝萧衍曾夜间梦见中原地区的州牧、郡守都以地来降,满朝文武隆重庆贺。醒来之后,非常高兴。天明以后向中书舍人朱异谈了此事,朱异说:“这大概是天下就要统一,上天预先给予的征兆吧!”武帝说:“平时我很少作梦,昨晚这个梦,使我倍感欣慰。”到了太清二年,北魏刺史侯景果然来归,武帝非常高兴,认为自己与神相通,于是商议接受侯景的事,但暂时没有决定下来。武帝曾外出办事,走到武德阁,自言自语地说:“我国家好似金瓯,没有一点缺损,今立刻接收侯景所献领土,最为合宜;倘若再有周折,就追悔莫及了。”梁武帝萧衍(464-549年)字叔达,南兰陵(今江苏武进西北)人。

【出典】:

梁书》卷56《侯景传》862页:“初、中大同中,高祖尝夜梦中原牧守皆以地来降,举朝称庆,寤甚悦之。旦见中书舍人朱异,说所梦,异曰:‘此岂宇内方一,天道前见其征乎。’高祖曰:‘吾为人少梦,昨夜感此,良足慰怀。’及太清二年,景果归附,高祖欣然自悦,谓与神通,乃议纳之,而意犹未决。曾夜出视事,至武德阁,独言‘我家国犹若金瓯,无一伤缺,今便受地,讵是事宜,脱致纷纭,非可悔也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司空图《南北史感遇十首》:“兵围梁殿金瓯破,火发陈宫玉树摧。” 唐·罗隐《台城》:“玉井已干龙不起,金瓯已破虎曾争。” 宋·刘克庄《咏史》诗之二:“保惜金瓯未必非,台城至竟亦灰飞。” 宋·王奕《贺新郎·金陵怀古》:“可笑诸公俱铸错,回首金瓯瞥徙。” 宋·文天祥《满江红·代王夫人作》:“算妾身、不愿似天家,金瓯缺。” 明·徐宏祖《徐霞客游记·黔游日记一》:“但各州之地俱半错卫屯、半沦苗孽,似非当时金瓯无缺矣。” 清·张锥屏《三元里》诗:“如何全盛金瓯日,却实金僧岁币谋。” 清·李调元《感怀四首》:“复九此仇盟玉帛,提三尺剑奠金瓯。” 毛泽东《采桑子·重阳》:“收拾金瓯一片,分田分地真忙。”


【词语金瓯】   汉语词典:金瓯

猜你喜欢

  • 冯铗空弹

    源见“冯驩弹铗”。喻怀才不遇。宋李曾伯《水调歌头.和吴鹤林舍人送杨柳韵》词:“琳檄未能草,冯铗直空弹。”

  • 风缆

    唐.韩愈《秋怀诗十一首》之七:“有如乘风船,一纵不可缆。”后以“风缆”作为比喻行踪漂泊不定的典故。宋.苏轼《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》诗:“此生独何幸,风缆欣初泊。”【词语风缆】   汉语大词典:风缆

  • 饮醇

    《三国志.周瑜传》“惟与程普不睦”裴松之注引晋虞溥《江表传》:“普颇以年长,数陵侮瑜。瑜折节容下,终不与校。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,乃告人曰:‘与周公瑾交,若饮醇醪,不觉自醉。’”后遂以“饮醇”指受到宽厚

  • 荆轲歌易水

    指荆轲(Kē科)在易水(今河北省西部,水源出易县境)边慷慨高歌。后以此典比喻慷慨悲壮、视死如归之气概;或比喻士人别离的悲凉场面。荆轲(?——前227年),字公叔,战国末卫国(都帝丘,今河南濮阳县西南)

  • 污丞相茵

    源见“醉吐相茵”。因醉吐使丞相车垫子留下污秽。比喻冒犯大官。清宋琬《金太傅高中赏牡丹》诗:“欲扫朱门依幸舍,醉归恐污丞相茵。”

  • 磨铅策蹇

    源见“铅刀一割”。磨钝刀,鞭蹇驴。谦词,比喻勉力而为。唐白居易《与陈给事书》:“可与进也,乞诸一言,小子则磨铅策蹇,骋力于进取矣。”并列 铅,指铅刀,铅质钝刀。磨快钝刀,鞭策蹇驴。比喻尽力而为。唐·白

  • 白云穴

    旧题汉.玄伶《赵燕外传》:“(帝)谓嬺曰:‘吾老是乡矣,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。’”汉成帝刘骜自得赵飞燕、赵合德姊妹后,贪恋女色,自称愿老温柔乡,不复求“白云乡”。白云乡,指仙道所居处,即亦称白云穴。

  • 腹痛车过

    同“车过腹痛”。清陈维崧《摸鱼儿.哭王生》词:“谁能料,弹指一挥长卧,伤心腹痛车过。”

  • 敛怨以为德

    敛:聚积。 群聚怨恨之人把他们当作有德行而加以任用。语出《诗.大雅.荡》:“女炰烋于中国,敛怨以为德。”孔颖达疏:“敛怨以为德,谓聚群不逞作怨之人,谓之为有德而任用之。”汉.王符《潜夫论.述赦》:“

  • 天夺之魄

    《左传.宣公十五年》:“不及十年,原叔必有大咎,天夺之魄矣!”魄:魂魄。“天夺之魄”,意谓上天夺去了他的魂魄。比喻人离死不远了。《隋书.杨玄感等传论》:“天夺之魄,人益其灾,群盗并兴,百殃俱起,自绝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