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远交近攻

远交近攻

战国后期范雎为秦国筹画的一种外交策略,即联合远邦而攻伐邻近的国家。公元前272年,范雎自魏入秦。次年,向秦昭襄王献远交近攻之计。他说,大王您越过韩、魏领土而攻打强齐,不是好计策。出兵少,对齐国不构成威胁;出兵多了,则为秦国所力不能支。得了土地,秦国又不能占有,反而肥了韩、魏。您不如连结远邦而攻伐邻近的国家,所得土地不论多少,都会为秦国所有。现在舍近而攻远,实在是很笨的法子。他的这一建议为秦王所采纳,从而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。

【出典】:

战国策·秦策》三《范雎至秦》:“雎曰:‘大王越韩、魏而攻强齐,非计也。少出师,则不足以伤齐;多之则害于秦。……王不如远交而近攻,得寸则王之寸,得尺亦王之尺也。今舍此而远攻,不亦缪乎?’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朱熹《答王南卿》:“在彼不失为远交近攻之计,而外假存亡继绝之名,又足以使之怨我而德彼,亦其狡计之过人也。”


并列 结交距离远的国家,攻打邻近的国家。战国时范睢为秦国制定的一种外交策略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王不如远交而近攻,得寸则王之寸,得尺则王之尺也。今舍此而远攻,不亦谬乎?”也用以泛指待人处世的方法。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门外文谈》:“其中有的原是文言余孽,借此先来打击当面的白话和翻译的,就是祖传的‘~’的老法术。”△用于交往方面。


解释交:结交,结盟。攻:进攻,攻占。结交远处的国家,进攻邻近的国家。本是战国时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。后也用来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。

出处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王不如远交而近攻,得寸则王之寸,得尺亦王之尺也。今舍此而远攻,不亦缪乎?”

范雎本来是魏国人,他随从须贾出使齐国时,受到齐襄王的赏赐,须贾非常生气,以为他把魏国的秘密告诉了齐国。回国后,须贾向魏国的宰相魏齐报告了这事,魏齐将范雎打得半死,扔在厕所里。范雎装死逃出了魏国,化名张禄进入秦国,游说秦昭王。他对秦昭王说:“在对外政策方面,大王不如结交远处的国家、进攻邻近的国家。假如这样,那么得到一寸土地您的土地就增加一寸,得到一尺土地您的土地就增加一尺。现在不攻邻近的国家而去攻打远处的国家,恐怕有点不对头啊。”秦昭王在他的建议下攻占邢丘,使魏国主动请求成为秦国的附庸。秦昭王四十一年(公元前266年),秦昭王拜范雎为自己的宰相。

例句

远交近攻是春秋战国时一些诸侯国常用的外交策略。


【词语远交近攻】  成语:远交近攻汉语词典:远交近攻

猜你喜欢

  • 凤脑

    晋王嘉《拾遗记.周穆王》:“时已将夜,王设长生之灯以自照,一名恒辉。又列璠膏之烛,遍于宫内。又有凤脑之灯。”后因以“凤脑”为油灯或灯油的美称。唐王勃《守岁序》:“鱼鳞布叶,烂五色而翻光;凤脑吐花,灿百

  • 杨家有果

    源见“君家果”。指杨梅。清李渔《杨梅》诗:“性嗜酸甜似小儿,杨家有果最相宜。”

  • 单醪

    《文选.张协.七命》:“单醪投川,可使三军告捷。”李善注引《黄石公记》,“昔良将之用兵也,人有馈一箪之醪,投河,令众迎流而饮之。夫一箪之醪,不味一河,而三军思为致死者,以滋味及之也。”箪:同“单”。单

  • 群玉山

    《穆天子传》卷二:“癸巳,至于群玉之山,……四彻中绳,先王之所谓策府。”晋.郭璞注:“《山海经》云:‘群玉山,西王母所居者。’”“言往古帝王以为藏书册之府,所谓藏之名山者也。”群玉山为传说中的仙山,是

  • 周王惑褒姒

    源见“褒女惑周”。指周幽王惑于女色、乱政亡国之事。唐李华《咏史》诗之十一:“周王惑褒姒,城阙成陂陁。”

  • 天地乃宇宙之乾坤,吾心实中怀之在抱;元后即帝王之天子,苍生乃百姓之黎元

    宇宙:犹言天地。乾坤:天地的代称。中怀:内心。在抱:谓存于心中。抱,指怀抱。元后:指君主。苍生:旧指百姓。黎元:犹言众百姓。 旧时讽刺叠床架屋的八股文滥调。语出清.梁章钜《制义丛话》卷二四:“四书文

  • 西母蟠桃

    源见“王母蟠桃”。神话中的仙桃。美称珍味佳果。清黄遵宪《车驾驻开封府》诗:“诸侯香草方毡幕,西母蟠桃又绮筵。”

  • 化乌

    参见:次仲化鸟

  • 贾箧香

    同“贾女香”。元钱霖《台城路.次邵复孺韵》词:“花明柳暝,念贾箧香空,谢池诗冷。”

  • 沮溺耦

    《论语.微子》:“长沮、桀溺耦而耕,孔子过之,使子路问津焉。”钱穆新解:“〔长沮、桀溺〕两隐者,姓名不传。沮,沮洳。溺,淖溺。以其在水边,故取以名之。”后遂以“沮溺耦”指隐者耦耕生话。唐韦应物《秋郊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