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赐环

赐环

荀子.大略》:“绝人以玦,反绝以环。”杨倞注:“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,三年不敢去,与之环则还,与之玦则绝,皆所以见意也。反绝,谓反其将绝者。”后以“赐环”谓放逐之臣遇赦召还。唐张说《出湖寄赵冬曦》诗:“湘浦未赐环,荆门犹主诺。”明陈汝元《金莲记.闻系》:“轼儿谪任武林,未获赐环消息。”


【典源】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大夫士去国,逾竟 (境)。为坛位,乡 (向) 国而哭。”孔颖达正义曰:“此大夫士三谏而不从,出在竟上,大夫则待放三年,听于君命,若与环则还,与玦便去。”《穀梁传·宣公二年》:“赵盾入谏,不听,出亡,至于郊。”注:“礼三谏不听则去;待放于竟,三年,君赐之环则还,赐之玦则往。”《荀子·大略》:“绝人以玦,反绝以环。”

【今译】 古时臣子获罪,在国境上等待君命三年,如国君赐予玉环,则表示允许返还,重新为官; 如赐予玉玦,则表示不许返还彻底决绝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放逐之臣被赦罪召还。

【典形】 赐大夫环、赐环、环赐、肆予环。

【示例】

〔赐大夫环〕 唐·柳宗元《酬韶卅裴曹长使君》:“长捐楚客佩,未赐大夫环。”

〔赐环〕 宋·陆游 《题馆中直舍壁》:“几年憔悴去清班,敢辱君恩误赐环。”

〔环赐〕 明,沈寿民《访姜如农城北》:“龙归天上驭,环赐梦中身。”

〔肆予环〕 宋·张孝祥《刘舍人》:“肆予环而召归,当告册而爰立。”


【词语赐环】   汉语词典:赐环

猜你喜欢

  • 楚囊之情

    《左传.襄公十四年》:“楚子囊还自伐吴,卒。将死,遗言谓子庚:‘必城郢!’君子谓子囊忠……将死,不忘卫社稷,可不谓忠乎!”后因以“楚囊之情”谓爱国之情。南朝 梁沈约《齐故安陆昭王碑文》:“公临危审正,

  • 陈君榻

    同“陈蕃榻”。清方文《雨夜宿崔明府署中言别》诗:“今宵且就陈君榻,明日准亲陶令卮。”

  • 凌波罗袜

    源见“洛神”。指美人的脚。五代牛希济《临江仙》词之九:“凌波罗袜轻,轻。烟笼日照,珠翠半分明。”

  • 隐君子

    泛指隐士。鲁迅《隐士》: “真的‘隐君子’ 是没法看到的。古今著作,足以汗牛而充栋,但我们可能找出樵夫渔父的著作来?” 参见:○柱史出秦关【词语隐君子】  成语:隐君子汉语大词典:隐君子

  • 干啼湿哭

    犹如说哭哭啼啼。《北齐书.尉景传》:“景有果下马,文襄求之,景不与……神武对景及常山君责文襄而杖之,常山君泣救之。景曰:‘小儿惯去,放使作心腹,何须干啼湿哭不听打耶?’”文襄:指高澄。神武:指高欢。并

  • 铅筑

    同“渐离筑”。清黄宗羲《查逸远墓志铭》:“厄屯之歌,铅筑之声,杂然出于四壁。”【词语铅筑】   汉语大词典:铅筑

  • 上兵伐谋

    《孙子.谋攻》:“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”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,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屈服敌人,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,最下策是攻城。后因用为以谋取胜之典。《汉书》卷四五《息夫躬传》

  • 黄绢字

    源见“绝妙好辞”。绝妙文字的隐语。指曹娥碑。亦借指美妙的碑文。唐权德舆《送上虞丞》诗:“因寻黄绢字,为我吊曹盱。”唐李商隐《过故府中武威公交城旧庄感事》诗:“山下只今黄绢字,泪痕犹堕六州儿。”

  • 柏府

    源见“乌府”。指御史府。明陈琏《骢马赋》:“柏府深严,兰台清閟。”【词语柏府】   汉语大词典:柏府

  • 东征西怨

    同“后予怨”。唐陆贽《重优复兴元府及洋凤州百姓等诏》:“古先哲王,东征西怨。顾予不德,重以劳人。”并列 旧时形容君主不得人心。语本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《书》曰:‘汤一征,自葛始。’天下信之,东面而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