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融会贯通

融会贯通

融会:融合领会。贯通:贯穿前后,全面理解。 指融合领会各种说法,贯穿前后,全面理解。陈立,字卓人,句容(今江苏句容县)人。清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进士。任曲靖(今云南曲靖县)府知府。陈立广博查考刊载的古籍,凡是唐朝以前有关《春秋公羊传》的古代释义以及清朝各儒家解说《春秋公羊传》的,选择精要,文语详细。从开办以来近三十年,原始稿本长编刚刚具备。他回到南方家乡后,贯穿前后,整理齐全、层层深入,融合领会各种说法,写成《公羊义疏》七十六卷。

【出典】:

清史稿》卷482《儒林传三·陈立传》13294页:“立乃博稽载籍,凡唐以前《公羊》古义及国朝诸儒说《公羊》者,左右采获,择精语详。草创三十年,长编甫具。南归后,乃整齐排比,融会贯通,成《公羊义疏》七十六卷。”

【例句】:

朱自清《中国学术的大损失一悼闻一多先生》:“单就读古书而论,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;可是还不够,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,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饾饤(dòu dìng豆定,食品堆叠的样子,比喻文辞的堆砌)的工作,决不能融会贯通的。” 高阳《清宫外史》上册:“五、六年下来,各家医书,无不精读,融会贯通,成了无师自通的名医。”


并列 融会,融合多方。贯通,贯穿前后。①把各方面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,加以全面领会理解。宋·朱熹《答姜叔权》:“举一而反三,闻一而知十,乃学者用功之深,穷理之熟,然后能~,以至于此。”张贤亮《小说中国》:“所以历代‘明君’都外尊儒术内用黄老,采取一种~的手法来治理国家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教学研究。→触类旁通 兼容并蓄 熔于一炉 ↔生吞活剥 囫囵吞枣 一知半解 食古不化。也作“融汇贯通”、“融会通浃”、“融释贯通”、“融液贯通”、“淹会贯通”。②融洽没有隔阂。孙犁《〈秀露集〉后记》:“这种激情,虽然基于作者当时迫切的抗日要求,但还没有多方面和广大群众的伟大的复杂的抗日生活~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描写彼此关系密切。→水乳交融 融为一体 如影随形 如胶似漆 ↔水火不容誓不两立 枘凿冰炭 枘凿方圆 格格不入


【词语融会贯通】  成语:融会贯通汉语词典:融会贯通

猜你喜欢

  • 荆请

    同“负荆请罪”。《平山冷燕》八回:“乞小姐先率领于太师、夫人前,匐伏荆请,然后敢领小姐之教。”【词语荆请】   汉语大词典:荆请

  • 洗心革志

    源见“洗心革面”。谓彻底改变旧有的心思和意志。《晋书.潘尼传》:“皆延颈以视,倾耳以听,希道慕业,洗心革志。想洙 泗之风,歌来苏之惠。”并列 洗心,洗濯邪恶之心。彻底改变旧有的心思和意向。《晋书·潘尼

  • 裂冠毁冕

    《左传.昭公九年》:“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:‘我在伯父,(天子称同姓诸侯,诸侯称同姓大臣,均可称伯父)犹衣服之有冠冕,木水之有本源,民人之有谋主也,伯父若裂冠毁冕、拔本塞原、专弃谋主,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

  • 石室金匮

    以石为室,以金为匮,加固而又加固的藏书室,是古代国家藏重要文书的地方。亦作“金匮石室”。《史记.太史公自序》:“迁为太史令,紬史记、石室金匮之书。”紬( ㄔㄡ chōu 抽):抽引。本为理出丝缕的

  • 狐假凭威

    同“狐假虎威”。唐李绅《虎不食人》诗:“不竞牛甘令买患,免遭狐假妄凭威。”

  • 负鼎

    源见“伊尹荷鼎自进”。谓干世以获大用。唐李白《送梁四归东平》诗:“殷王期负鼎,汶水起垂竿。”宋叶適《魏华甫鹤山书院》诗:“垂竿桐江笑短弱,负鼎莘野嫌豪粗。”亦用以指辅佐帝王,担当治国之任。《后汉书.马

  • 行幸万里

    《太平广记》卷一三六《万里桥》:“玄宗幸东都,偶然秋霁(雨雪止,云雾散。),与一行师共登天宫寺阁,临眺久之。上遐顾悽然,发叹数四。谓一行曰:‘吾甲子得终无患乎?’一行进曰:‘陛下行幸万里,圣祚无疆。’

  • 聚米量沙

    源见“伏波聚米”、“唱筹量沙”。比喻运筹决策。明周履靖《锦笺记.赴闽》:“爹爹,还愁你超乘穿杨,耗力疲形;聚米量沙,竭虑劳神。”

  • 荀羡辞封

    《晋书.荀崧传》附《荀羡传》:“(羡)年十五,将尚寻阳公主,羡不欲连婚帝室,仍远遁去。监司追,不获已,乃出尚公主,拜附马都尉。……除北中郎将、徐州刺史、监徐兖二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、假节。……时年二十八

  • 一沐三捉发

    沐:洗头。捉:用手握住。 沐浴一次要三次握住头发起水。 形容公务繁劳和求贤心切。语出《吕氏春秋.谨听》:“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,一食而三起,以礼有道之士,通乎己之不足也。”《淮南子.汜论训》:“当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