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芒刺在背

芒刺在背

芒刺,草木茎叶、果壳上的小刺。芒刺扎在人的后背,比喻人的心情畏忌不安。典出《汉书·霍光传》。霍光(?-前68年),字子孟,河东平阳(今山西临汾西南)人,西汉大臣。霍光是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弟。武帝时,任奉车都尉。昭帝年幼即位,霍光与桑弘羊等同受武帝遗诏辅政,任大司马大将军,封博陆侯。昭帝死,立昌邑王刘贺为帝,不久又废刘贺,迎立宣帝。霍光前后执政20余年,族党满朝,权倾内外。刚即位的汉宣帝刘询对霍光十分畏忌,在参加拜谒高祖庙的仪式上,霍光陪宣帝同乘一辆车,宣帝极为害怕,坐立不安,如同芒刺扎在后背上。后来由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陪宣帝乘车,宣帝就混身放松,毫不拘谨,感到从容安适了。到了霍光死去,霍氏家族竟遭灭门之祸。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:“威震主上的权臣不会长久,霍家的灭门之祸在陪宣帝乘车时就萌生了。”后以“芒刺在背”、“负芒”等比喻极度不安,亦作咏权臣遭忌的典故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68《霍光传》2958页:“宣帝始立,谒见高庙,大将军光从骖乘,上内严惮之,若有芒刺在背。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,天子从容肆体,甚安近焉。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,故俗传之曰:‘威震主者不畜,霍氏之祸萌于骖乘’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姚思廉《梁书·张缵传·南征赋》:“历祖宗之明君,犹负芒于盛主。” 唐·李百药《北齐书·颜之推传》:“嗣君听于巨猾,每凛然而负芒。” 唐·李百药《北齐书·王昕传》:“殿下仓卒所行,非复人臣之事,芒刺在背,交戟入颈,上下相疑,何由可久。” 唐·王绩《赠梁公》:“成王已兴诮,宣帝如负芒。” 唐·贯休《行路难》之五:“我闻忽如负芒刺,不独为君空叹息。” 五代·晋·刘昫《旧唐书·崔日用传》:“常谓人曰:‘吾一生行事,皆临时制变,不必重专守始谋,每一念之,不觉芒刺在于背也’。”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20回:“后得曹操,以为社稷之臣;不意专国弄权,擅作威福。朕每见之,背若芒刺。” 明·冯梦龙《古今小说》卷25:“三个不知文墨礼让,在朝廷横行,视君臣如同草木。景公见三人上殿,如芒刺在背。” 清·吴趼人《糊涂世界》卷8:“他的洋布有什么好?偏要买他的,难道我们中国自己织的布,穿在身上就有甚芒刺在背?”


主谓 芒刺扎在脊背上。形容心里非常不安,浑身不自在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宣帝始立,谒见高庙,大将军(霍)光骖乘,上内严惮之,若有~。”△贬义。用于描写生理、心理的感受。→如有所失 惶恐不安 惊恐万状 如坐针毡 ↔泰然自若若无其事 安之若素 处之泰然 优哉优哉。也作“背若芒刺”、“背生芒刺”、“芒刺在躬”、“芒刺在身”。


【词语芒刺在背】  成语:芒刺在背汉语词典:芒刺在背

猜你喜欢

  • 不刊

    刊:削除。古代文字书于竹简上,有误则削去。不刊,即无可改易的意思。汉代扬雄《答刘歆书》:“是县诸日月,不刊之书也。”县:同“悬”。晋代杜预《春秋左氏传序》:“左丘明受经于仲尼,以为经者,不刊之书也。”

  • 独步天下

    南朝.宋.范晔撰《反汉书.戴良传》:同郡谢季孝问曰:“子自视天下,孰可为比?”良曰:“我若仲尼长东鲁,大禹出西羌,独步天下,谁与为偶?”戴良口出大言,自比孔子和禹,藐视天下群才,认为没有人能够与他伦比

  • 刖足

    源见“和氏之璧”。喻怀才不遇。唐刘驾《下第后屏居长安书怀寄太原从事》诗:“刖足岂更长,良工隔千里。”【词语刖足】   汉语大词典:刖足

  • 怪事咄咄

    同“咄咄怪事”。清徐述夔《八洞天.补南陔》:“奇情种种,怪事咄咄。”【词语怪事咄咄】  成语:怪事咄咄汉语大词典:怪事咄咄

  • 郊寒

    同“郊寒岛瘦”。宋朱熹《西江月》词:“句稳翻嫌白俗,情高却笑郊寒。”【词语郊寒】   汉语大词典:郊寒

  • 一传十,十传百

    宋代陶谷《清异录.丧葬义疾》:“一传十,十传百,展转无穷,故号义疾。”本指疾病的传染。后泛指言语或消息的展转相传。亦作“一人传两,两人传十。”明代杨柔胜《玉环记.韦皋嫖院》:“那是一人传两,两人传十,

  • 怀双橘

    同“怀橘”。清方文《太湖寿李溉林明府百韵》:“遗母怀双橘,留宾剉束刍。”

  • 跨凤鸾

    源见“乘鸾”。指仙女或美女。清李渔《凰求凤.避色》:“要风流,除非是跨凤鸾,不将身作雄狐。”

  • 张融船

    《南齐书.张融传》:“融假东出,世祖问融:‘住在何处?’融笑曰:‘臣陆处无屋,舟居无水。’后日上以问融从兄绪,绪曰:‘融近东出,未有居止,权牵小船于岸上住。’帝大笑。”张融东出,权牵小船于岸上居住,表

  • 鳣堂

    源见“三鳣集”。借指讲堂。宋朱熹《奉和公济兄留周宾之句》:“鳣堂偶休闲,鸡黍聊从容。”【词语鳣堂】   汉语大词典:鳣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