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笑里藏刀

笑里藏刀

新唐书.李义府传》:“义府貌柔恭,与人言,嬉怡微笑,而阴贼褊忌著于心,凡忤意者皆中伤之,时号义府‘笑中刀’。又以柔而害物,号曰‘人猫’。”《旧唐书.李义府》传亦载,“笑中刀”作“笑中有刀”,“人猫”作“李猫”。后因以“笑里藏刀”形容人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。元 吴弘道《梅花引》套曲:“不做美相知每早使伎俩,左右拦障,笑里藏刀,雪上加霜。”


偏正 比喻人外貌和善,而内心狠毒阴险。语本《旧唐书·李义府传》:“义府貌状温恭,与人语必嬉怡微笑,而褊忌阴贼。既处权要,欲人附己,微忤意者,辄加倾陷。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。”汪文风《雾城斗》:“二十来年,黄虎对王卧龙通过细微入末的观察,可算是把他摸了个透:他面善心恶,~,翻云覆雨,手段毒辣。”△贬义。常用以指伪善者。 →口蜜腹剑 ↔心口如一。也作“笑处藏刀”、“笑中有刀”。


解释比喻表面和善而内心阴险狠毒。

出处旧唐书·李义府传》:“义府貌状温恭,与人语必嬉怡微笑,而褊忌阴贼。既处权要,欲人附己,微忤意者,辄加倾陷。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,又以其柔而害物,亦谓之‘李猫’。”

李义府是瀛州饶阳人,因擅长写文章而被推荐为官。唐高宗即位后,宠爱武则天,打算立为皇后,但是怕宰相等人的谏议,所以迟迟未能有所动作。李义府揣摩到皇帝的心意,上表请求废除现任皇后而改立武后,从而得到了皇帝和武则天的喜爱。

李义府仰仗皇帝和武后的恩宠,胆大妄为。洛阳一个女人淳于氏因罪关在大理寺,李义府听说这个女人很漂亮,于是让大理寺丞毕正义免除她的罪行,将其纳为自己的小妾。大理寺卿段宝玄知道后告到朝廷,皇帝让调查此事,于是李义府逼迫毕正义上吊,杀人灭口。皇帝偏袒李义府,不让再继续追究;侍御史王义方当廷面谏,痛斥李义府的罪行,反倒惹怒了皇帝,被贬为莱州司户。

李义府位高势重,许多无耻之徒阿谀巴结,和他攀附关系。给事中李崇德也说自己和他属于同一家族。有一段时间,李义府被贬为普州刺史(其实是皇帝为了缓和大家对李义府的意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),李崇德就赶紧把他从家谱中除名。李义府听到后一直怀恨在心,等到后来自己做了宰相,就令人诬陷捏造李崇德的罪证,李崇德被关进监狱里,最终自杀了。

李义府表面温和恭敬,和人说话的时候总是满脸堆笑,其实他内心阴险凶残,心胸狭小,嫉贤妒能。李义府位高权重时,总是希望别人附和自己。凡是有人略微违背他的心意,他就肆意诬蔑陷害。所以当时人说,李义府笑里有刀;又因为他貌似温和而内心险恶,人们叫他“李猫”。


【词语笑里藏刀】  成语:笑里藏刀汉语词典:笑里藏刀

猜你喜欢

  • 窥韩

    源见“贾女香”。谓女子对意中人的倾慕。宋廖莹中《个侬》词:“语态眠情,感多情轻怜细阅,休问望宋墙高,窥韩路隔。”

  • 碧纱笼句

    同“碧纱笼”。元马熙《摸鱼子》词:“丈夫志不期温饱,愧尔碧纱笼句。”

  • 捉将官里去

    将:介词。犹“在”。官:官府。 意谓被捉进官府。语出宋.赵令畴《侯鲭录》:“宋真宗东封,征处士杨朴至,问曰:‘临行有人作诗祖送否?’对曰:‘臣妻有诗云:更休落魄贪杯酒,亦莫猖狂爱咏诗;今日捉将官里去

  • 动若脱兔

    脱兔:逃跑的兔子。行动时像逃跑的兔子一样快速。比喻行动极为敏捷。语本《孙子.九地》:“是故始如处女,敌人开户;后如脱兔,敌不及拒。”见“静如处女,动如脱兔”。【词语动若脱兔】  成语:动若脱兔

  • 生桑之梦

    《三国志.杨洪传》“洪迎门下书佐何祗”裴松之注引晋陈寿《益都耆旧传.杂记》:“〔何祗〕尝梦井中生桑,以问占梦赵直,直曰:‘桑非井中之物,会当移植;然桑字四十下八,君寿恐不过此。’祗笑言‘得此足矣’。初

  • 哀丝豪竹

    唐杜甫《杜工部诗史补遗》卷八《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》诗:“酒肉如山又一时,初筵哀丝动豪竹。”古时,“哀丝”与“豪竹”是形容弦乐和管乐声音悲壮动人。宋.陆游《剑南诗稿》卷五《长歌行》:“哀丝豪竹助剧饮,

  • 王孙一饭

    源见“一饭千金”。喻指别人施予的恩惠。清陈维崧《沁园春.怀毕载积》词:“臣老矣,念王孙一饭,欲报何时!”

  • 不习为吏,视已成事

    习:熟悉。已成事:已经作成的事。 不懂得怎样办理政务的官吏,只要看前人已经办成的事就行了。 意谓总结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,可以增长自己的才干。语出《史记.贾生列传》:“鄙谚曰:‘不习为吏,视已成事。

  • 言之无文,行之不远

    亦作“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”、“言之不文,行之不远”。说话没有文采,就传播不远。《左传.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仲尼曰:‘《志》有之:“言以足志,文以足言。”不言,谁知其志?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。’”《孔子家语

  • 牛角挂书

    形容勤奋好学。又作“书挂牛角”、“束书牛角”。出自隋末唐初李密之事迹。李密,参见“死亡无日”条。史载,李密曾至缑(gōu勾)山(在今河南假师东南)从著名学者包恺读书。他常在牛角上挂一帙汉书,边行边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