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牛饩退敌

牛饩退敌

左传.僖公三十三年》载:晋文公死后,秦穆公举兵首先袭击郑国,“及滑(春秋时姬姓小国,地在今河南滑县境),郑人弦高将市(贸易,做买卖)于周,遇之,以乘韦(乘韦,四张熟牛皮。乘代四,古代每乘车驾四匹马;韦,熟牛皮)先(先奉送的轻礼物),牛十二犒师,曰:‘寡君闻吾子将步师于敝邑,敢(怎敢不)犒从者。不腆(腆,富厚;不腆,当时的客套话,说物说地说人都可用不腆,表示谦逊抱歉的意思)敝邑,为从者之淹(淹,久留居之地),居则具一日之积(积,指日食所需之物),行则备一夕之卫。’且使遽(遽,驿车,古代传递公文和紧急信息的传车,接力相传,务求迅速,相当于后代的驿马;遽又可释为急、疾)告于郑。”

此事亦见《淮南子.汜论训》。

秦军出兵袭击郑国,过周到达滑,郑国还未发觉。郑人弦高虽然是一个贸易货商,但他机智勇敢,关怀和热爱自己的国家。在贩运中途,他看到秦军将侵凌郑国,就先以赠牛犒师的手段,麻痹秦军,耽搁时间,然后把军事情报迅速送到郑国,以加强战备,抵抗秦军。

后因以“牛饩退敌”常用为机智退敌,救国爱民的典故。

汉书.张衡传》:“弦高以牛饩(音xì,活的牲畜,此指活牛)退敌,墨翟以萦带全城。”

文选》卷二一谢灵运《述祖德》诗:“弦高犒晋师,仲连却秦军。”这里“晋师”应为“秦师”,古人为避免重复,常重文轻义,故改用“晋”。前句即用“牛饩退敌”的典故。


主谓 饩,古代用来祭祀或赠人的谷物或牛、羊等牲口。春秋时郑国商人弦高,以牛犒劳秦师,而使秦退其袭郑之军,事见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弦高以~,墨翟以萦带全城。”△褒义。是赞扬商人爱国,以智退敌的典故。


【词语牛饩退敌】  成语:牛饩退敌

猜你喜欢

  • 隐侯

    《梁书.沈约传》载:南朝 梁文学家沈约曾为尚书仆射,卒谥“隐侯”。后以美称文人雅士。唐吴仁璧《南徐题友人邻居》诗:“待到秋深好时节,与君长醉隐侯家。”【词语隐侯】   汉语大词典:隐侯

  • 板筑

    同“版筑”。《宋书.袁淑传》:“谓宜悬金铸印,要壮果之士;重币甘辞,招摧决之将。举荐板筑之下,抽登台皂之间。”【词语板筑】   汉语大词典:板筑

  • 传衣

    《旧唐书.方伎传.神秀》:“昔后魏末,有僧达摩者,本天竺王子,以获国出家,入南海,得禅宗妙法,云自释迦相传,有衣钵为记,世相付授。”北魏时,达摩和尚出家后由释迦亲授禅宗,以僧迦梨衣,即金襕的袈裟。后世

  • 蚕丛路

    汉.扬雄《蜀王本纪》:“蜀王之先,名蚕丛、柏濩、鱼凫、蒲泽、开明,……从开明上到蚕丛,积三万四千岁。”《华阳国志.蜀志》:“秦惠王知蜀王好色,许嫁五女于蜀。蜀遣五丁迎之。”蚕丛路本不通,后使五丁力士开

  • 龙漦

    《国语.郑语》载:夏之衰,有二神龙止于王庭。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,莫吉。卜请其漦而藏之,吉。及周厉王之末,发而观之,漦流于庭,化为玄鼋。后宫童妾遇之而孕,生褒姒。周幽王宠褒姒,欲杀申后所生太子而立褒

  • 一唱三叹

    同“一倡三叹”。晋陆机《文赋》:“虽一唱而三叹,固既雅而不艳。”宋苏轼《和蔡景繁海州石室》诗:“长篇小字远相寄,一唱三叹神凄楚。”见“一倡三叹”。晋·陆机《文赋》:“虽一唱而三叹,固既雅而不艳。”清·

  • 五斗折腰

    源见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。指为了微薄的官俸而屈身事人。宋黄庭坚《次韵寅庵》之二:“五斗折腰惭仆妾,几年合眼梦乡闾。”【词语五斗折腰】  成语:五斗折腰汉语大词典:五斗折腰

  • 白灶生蛙

    见“沉灶产蛙”。

  • 王在掌上

    《隋书.高祖纪上》:“〔高祖〕为人龙颜,额上有五柱入顶,目光外射,有文在手曰‘王’。”后因以“王在掌上”表示有帝王相。清邹容《革命军》一章:“此自秦以来,所以狐鸣篝中、王在掌上、卯金伏诛、魏氏当途、黠

  • 高宗梦

    源见“拔才岩穴”。指殷高宗梦得贤相。泛指君王求贤。宋王庭珪《蝶恋花.赠丁爽丁旦及第》词:“杨柳江头春色暮,白马青衫,两郡文章主。只恐远方难久住,高宗梦觉思霖雨。”【词语高宗梦】   汉语大词典:高宗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