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檀公策

檀公策

南齐书.王敬则传》:“檀公(道济)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,汝父子唯应急走耳!”

“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”,此是当时的习惯用语,王敬则在这里是用以讽刺东昏侯父子的。三十六本为虚指,重点在于一走了事,后来好事者取四字成语或熟语,立为名目,凑足三十六条,这就是:瞒天过海,围魏救赵,借刀杀人,以逸代劳,趁火打劫,声东击西,无中生有,暗渡陈仓,隔岸观火,笑里藏刀,李代桃僵,顺手牵羊,打草惊蛇,借尸还魂,调虎离山,欲擒先纵,抛砖引玉,擒贼擒王,釜底抽薪,混水摸鱼,金蝉脱壳,关门捉贼,远交近攻,假道伐虢,偷梁换柱,指桑骂槐,假痴不癫,上屋抽梯,树上开花,反客为主,美人计,空城计,反间计,苦肉计,连环计,走为上。古语有三十六计语,所谓“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”也是援引古语而来。后因用为“主动避开”或“被动逃走”的典故。

宋.陆游《剑南诗稿》卷六《眉州郡燕大醉中间道驰出城宿石佛院》:“酒酣忽作檀公策,间道绝出东关城。”


【词语檀公策】   汉语词典:檀公策

猜你喜欢

  • 落花流水

    原形容残春的景色,后多用来比喻零落不堪的景象。宋代赵长卿《鹧鸪天.送春》词:“落花流水一春休,”亦作“流水落花”。南唐李煜《浪淘沙》词:“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。”主谓 凋谢的花朵随流水漂走。①形容

  • 金人三缄

    源见“三缄其口”。谓慎言谈。晋葛洪《抱朴子.重言》:“于是奉老氏多败之戒,思金人三缄之义。”偏正 铜人嘴上贴了三张封条。形容说话特别谨慎。语本《孔子家语·观周》:“孔子观周,遂入太祖后稷之庙。庙堂右阶

  • 子不语

    《论语.述而》:“子不语怪、力、乱、神。”孔子不谈怪异、暴力、悖乱、鬼神之事。后因用为禁言之典,又专指鬼神类的书籍。清.蒲松龄《聊斋誌异》中《各本序跋题辞.唐序》:“无可如何,辄以‘孔子不语’一词了之

  • 种瓜侯

    源见“东陵瓜”。指故秦时东陵侯 邵平。泛指退官归隐田园之人。唐司空图《休休亭》诗:“且喜安能保,那堪病更忧。可怜藜杖者,真个种瓜侯。”宋张元幹《水调歌头.追和》词:“举手钓鳌客,削迹种瓜侯。”

  • 川无停流

    比喻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动不居。详见“林无静树”条。

  • 门墙

    源见“夫子墙”。借指师门。南朝 梁 陶宏景《登真隐诀序》:“未造门墙,何由眄其帷席。”《聊斋志异.娇娜》:“少年曰:‘倘不以驽骀见斥,愿拜门墙。’生喜,不敢当师,请为友。”【词语门墙】   汉语大词典

  • 肤受之诉

    《论语.颜渊》:“浸润之谮,肤受之诉,不行焉,可谓明也已矣。”邢昺疏:“皮肤受尘,垢秽其外,不能入内也。以喻谮毁之语,但在外萋斐,构成其过恶,非其人内实有罪也。”后以“肤受之诉”指谗毁之言。《二十年目

  • 饥止一箪食

    同“饥食一箪”。唐白居易《寄张十八》诗:“饥止一箪食,渴止一壶浆。”

  • 敦牂

    十二支中“午”的别称。《尔雅.释天》:“(太岁)在午曰敦牂( ㄗㄤ zāng 赃)。”【词语敦牂】   汉语大词典:敦牂

  • 三时孝养

    《礼记.文王世子》:“文王之为世子,朝于王季日三。鸡初鸣而衣服,至于寝门外,问内竖之御者曰:‘今日安否何如?’内竖曰:‘安。’文王乃喜。及日中又至,亦如之。及莫(暮)又至,亦如之。”据说周文王(姬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