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论语.乡党》: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厌:通餍,满足;脍:切细的鱼或肉。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,意谓粮食舂得越精白越好,鱼肉切得越细越好。形容讲究饮食,主张食品精细,讲究烹饪技巧。鲁迅《南腔北调集.由
同“壶中天”。唐钱起《送柳道士》诗:“海上春应尽,壶中日未斜。”【词语壶中日】 汉语大词典:壶中日
同“鸣钟列鼎”。唐张鷟《游仙窟》:“在汉则七叶貂蝉,居韩则五重卿相。鸣钟食鼎,积代衣缨;长戟高门,因循礼乐。”见“鸣钟列鼎”。唐·张鷟《游仙窟》:“~,积代衣缨;长戟高门,因循礼乐。”【词语鸣钟食鼎】
源见“吴市吹箫”、“宁戚饭牛”。指志士落难乞援。明 王錂《春芜记.说剑》:“屠狗椎埋,混迹五陵年少;吹箫扣角,空悲此日英雄。”
同“无弦琴”。元耶律楚材《寄平阳净名院润老》诗:“刻烛赋成无字句,按徽弹彻没弦琴。”
《文选.刘孝标〈广绝交论〉》:“盖圣人握金镜,阐风烈。龙欢蠖屈,从道污隆。”李善注:“《春秋孔录法》曰:‘有人卯金刀,握天镜。’《雒书》曰:‘秦人失金镜。’郑玄曰:‘金镜,喻明道也。’”因以“握镜”喻
源见“渭滨垂钓”。谓君臣际遇。清孙枝蔚《渔家傲.题徐电发枫江渔火图》词:“钓得玉璜心自喜。时至矣,掷竿早为苍生起。”
南朝梁.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去冬节一百五日,即有疾风甚雨,谓之寒食。”每年冬至节令过后的一百零五日即为“寒食节”。后世诗文中常用“一百五日”指代寒食节令。唐.崔橹《春日即事》:“一百五日又欲来,梨花
源见“王乔凫舄”。美称水鸟。唐元稹《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》诗:“庭狎仙翁鹿,池游县令凫。”
《史记.封禅书》:“少君(李少君汉时临淄人,好仙道,为方术之士)言上(汉武帝)曰:‘祠灶(祠祭灶神)则致物,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,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,益寿而海中逢莱仙者乃可见,见之以封禅(帝王祭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