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无幽不烛

无幽不烛

幽:黑暗。烛:点上蜡烛,意谓照亮。没有一个地方不被照亮,比喻恩德施及四方。庾羲,颍川鄢陵(今河南鄢陵西北)人。庾亮之子,曾官居吴国内史,其时,晋穆帝司马聃颇好文雅,但朝政混乱,庾羲便至郡献诗,诗中颇存讽谏之意,于是又上表说:“陛下以圣明之德,振兴唐虞之化,但却频起劳役,百姓凋弊,往时汉文帝于隆盛之日,生活十分俭约,贾谊还上疏主张积贮。将古比今,所以更加忧惧。这些,本不须我多嘴,世人有目共睹,陛下洞察一切,德泽布及四方,只是我累世受国恩,想尽一点微薄之力。”

【出典】:

晋书》卷73《庾羲传》1925页:“陛下明鉴天挺,无幽不烛,弘济之道,岂待瞽言。臣受恩奕世,思尽丝发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李白《崇明寺佛顶尊胜陁罗尼幢颂》:“圣君垂拱南面,穆清而居,大明广运,无幽不烛。” 唐·罗隐《两地书·下·爱憎》:“夫日之明也,无幽不烛,盖之以重云,则光辉莫睹。”


【词语无幽不烛】  成语:无幽不烛汉语词典:无幽不烛

猜你喜欢

  • 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

    死生听凭命运,富贵由天安排。 这是古代儒家一种宿命论观点。语出《论语.颜渊》:“子夏曰:‘商闻之矣,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’”晋.挚虞《思游赋序》:“虞尝以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,天之所祐者义也,人之所助

  • 格物致知

    《礼记.大学》:“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”宋代朱熹《大学章句》:“致,推极也。知,犹识也。推极吾之知识,欲其所知无不尽也。格,至也。物,犹事也。穷至事物之理,欲其极处无不到也。”按照朱熹的

  • 刘商观奕

    宋.张邦畿《侍儿小名录拾遗》引《树萱录》:“刘商夜游湘中,秋月方皎。忽见水中一画舫,有七、八女子容止儇丽,若为呼卢戏,其具俱希世之宝,前有红腊枝擎以金盘。商骇讶未绝,闻舟中语曰:‘紫阳真人昨给刘商黄精

  • 扬子解嘲

    《汉书.扬雄传下》:“哀帝时丁、傅、董贤用事,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。时雄方草《太玄》,有以自守,泊如也。或嘲雄以玄尚白,而雄解之,号曰《解嘲》。”唐.颜师古注:“玄,黑色也。言雄作之不成,其色犹白

  • 若堂封

    《礼记.檀弓上》:“子夏曰:‘圣人之葬人,与人之葬圣人也,子何观焉?昔者夫子言之曰:吾见封之若堂者矣。’”东汉.郑玄注:“封,筑土为垄,堂形四方而高。”据《礼记》载,孔子曾以“若堂封”形容古代坟墓方而

  • 鹤唳

    同“鹤唳风声”。宋叶適《高宗皇帝挽词》之二:“鹤唳空虚警,云生仗自移。”【词语鹤唳】   汉语大词典:鹤唳

  • 赋囚山

    唐柳宗元《囚山赋》:“圣日以理兮,贤日以进,谁使吾山之囚吾兮滔滔?”王俦补注引晁补之曰:“自昔达人,有以朝市为樊笼者矣,未闻以山林为樊笼也。宗元谪南海久,厌山不可得而出,怀朝市不可得而复,丘壑草木之可

  • 誓清

    同“誓江”。宋文天祥《集杜诗.〈福安宰相〉序》:“杨守为余言:欲得海船数百艘,当约许帅 文德拥兵勤王,慨然有誓清之志。”【词语誓清】   汉语大词典:誓清

  • 蠹书虫

    咬书的害虫,转喻读死书的人。韩愈《杂诗》:“古史散左右,读书置后前。岂殊蠹书虫,生死文字閒。”閒同“间”。偏正 比喻读死书的人。唐·韩愈《杂诗》:“岂殊~,生死文字间。”△比喻死读书。【词语蠹书虫】

  • 弧矢四方

    源见“悬弧射矢”。指男子出生,当从小立大志。宋李曾伯《贺新郎.丁巳初度自赋》词:“弧矢四方男子事,争奈灰心已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