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当头棒喝

当头棒喝

五灯会元.临济义玄禅师》:“上堂,僧问:‘如何是佛法大意?’师竖起拂子,僧便喝,师便打。又僧问:‘如何是佛法大意?’师亦竖拂子,僧便喝,师亦喝。僧拟议,师便打。”佛教禅宗祖师为了打破学人的凡想迷情,棒喝交驰,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。“棒”始于宣鉴,“喝”始于道一。后以“当头棒喝”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。清 百一居士《壶天录》卷下:“《书》云:‘作善降祥。’此定理也。为晚近人当头棒喝,实有名征。”袁鹰《悲欢.用生命和血写成的诗》:“这声音如晴天霹雳,当头棒喝,使叛徒们心惊胆战,无地自容。”


偏正 棒喝,佛家禅宗祖师促人领悟佛理时,常一棒击下,或以喝斥令答问。因以此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。《五灯会元·临济义玄禅师》:“师问洛浦:‘从上来,一人引棒,一人行喝,阿那个亲?’曰:‘总不亲。’师曰:‘亲处作么生?’浦便喝,师乃打。”△描写人际关系。→醍醐灌顶 暮鼓晨钟←→蔽美扬恶 播糠眯目。也作“当头一击”、“当头一棒”。


解释原指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来学佛的人,常不问情由,用棍棒或呵斥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。后用以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。

出处五灯会元·黄檗(bò)运禅师法嗣·临济义玄禅师》:“上堂,僧问:‘如何是佛法大意?’师亦竖拂子,僧便喝,师亦喝。僧拟议,师便打。”

唐朝时江西有个道一禅师,姓马,时称马祖。有一次,马祖的弟子百丈禅师参见他,他在百丈迷惑不解时大声一喝,使其醒悟。后来,百丈对自己的弟子回忆说:“佛法不是小事,我曾经两次参见马祖道一禅师,蒙他大喝一声,让我觉醒,领悟了佛法的真谛。而他这一声大喝,竟震得我三天都两耳发聋、两眼发黑。”

临济义玄也是唐代的著名禅师。他俗姓荆,曹州(今山东菏泽)南华人。义玄出家后,精研佛教律学,博通经论,后来云游到江西黄檗山参见希运禅师。睦州和尚当时在那里担任首座,看到义玄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,就点化他说:“你到这里已有多时,为什么不去问话?”义玄问:“问什么呢?”睦州说:“你就问:‘什么是佛法大意?’”临济便去问师傅黄檗,话还没有说完,黄檗抬手就打。义玄回来后,睦州问:“你去问话怎么样?”义玄说:“我话还没有说完,和尚就打我。”睦州就说:“你再去问。”义玄又去问,黄檗又打。就这样三度发问,三度被打。义玄搞不明白,就去拜见大愚禅师,经大愚禅师指点,才明白黄檗三打是为了警醒自己的痴呆愚昧。

此后,禅门施教也多以棒喝交加的手段,所以禅门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:“一喝大地震动,一棒须弥粉碎。”意思就是棒喝能引起心灵的震动,能消除像大山一样积压在心头的困惑。


【词语当头棒喝】  成语:当头棒喝汉语词典:当头棒喝

猜你喜欢

  • 吊三闾

    同“吊屈”。三闾,即三闾大夫,战国 楚官名,屈原曾任此职。宋张舜民《卖花声》词:“楼上久踟躇,地远身孤,拟将憔悴吊三闾。”

  • 驴背推敲

    同“驴背敲诗”。清黄宗羲《明儒学案.白沙学案下》引陈献章诗:“驴背推敲去,君知我是谁?”

  • 岿然鲁殿

    同“岿然灵光”。清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卷十四:“中兴已来,岭南人士咸推番禺 陈徵君 君澧、南海 谭舍人 莹为岿然鲁殿。”

  • 遗子一经

    源见“籯金一经”。谓留给儿子儒家经书。表示以诗书传家,教子有方。北周庾信《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》:“留家则千树无资,遗子则一经而已。”

  • 全璧归赵

    同“完璧归赵”。南朝 梁王僧孺《与何炯书》:“非有奇才绝学,雄略高谋,吐一言可以匡俗振民,动一议可以固邦兴国,全璧归赵,飞矢救燕……非吾曹之所能及已。”见“完璧归赵”。【词语全璧归赵】  成语:全璧归

  • 北叟失马

    源见“塞翁失马”。喻因祸得福。《旧唐书.萧瑀传》:“太宗尝谓房玄龄曰:‘萧瑀大业之日,进谏隋主,出为河池郡守。应遭剖心之祸,翻见太平之日。北叟失马,事亦难常。’”主谓 比喻坏事不一定坏,有时可以变为好

  • 管城生花

    同“梦笔生花”。管城,指笔。清蒲松龄《颁赐御书表》之三:“窃惟图象兆于龟龙,混沌于此破窍;文章生于蝌蚪,管城因而生花。”

  • 九万抟风

    同“九万抟扶”。宋张九成《送郑仲远》诗:“君时气横秋,九万抟风便。”

  • 芋魁饭豆

    源见“陂坏当复”。指粗劣的饭食。宋苏轼《庆源宣义王丈以累举得官》诗:“拂衣自注下下考,芋魁饭豆吾岂无。”【词语芋魁饭豆】  成语:芋魁饭豆汉语大词典:芋魁饭豆

  • 严平

    源见“成都卖卜”。严君平,省称严平。用以咏蜀地风物。唐郑世翼《过严君平古井》诗:“严平本高尚,远蹈古人风。”【词语严平】   汉语大词典:严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