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开诚布公

开诚布公

指待人处事坦白公正,诚恳无私。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以来,一直担任丞相这一职务。《三国志·蜀志》《诸葛亮传》中评论他:诸葛亮作丞相,安抚百姓,向人民揭示仪礼,减少官吏的数量,依法办事。他待人坦诚,主持公正;那些为国效力并有功于国的,即使有私怨也要奖赏,违犯法令的即使是亲属也严惩不贷。认罪伏法的情节虽然严重也可宽恕,花言巧语掩饰罪过的要从重处罚。再细小的好事也要给以奖励,再细微的坏事也要处罚。……终于使国内的人都敬畏他,又都爱他。法制虽严而人们没有怨言。这是他用心公正而又教诲明白的结果啊。

【出典】:

三国志·蜀书》《诸葛亮传》卷35第934页:“评曰:诸葛亮之为相国也,抚百姓,示仪轨,约官职,从权制,开诚心,布公道……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文天祥《己末上皇帝书》:“宰相以其开诚布公之岁月,弊弊焉于调遣科隆之间,侍从近臣且日不暇相接矣。” 清·黄宗羲《子刘子行状上》:“今日第一义在皇上开诚布公,先豁疑关,公天下为好恶,合国人为用舍。” 茅盾《子夜》9:“我办事就爱个爽快,开诚布公和我商量,我也开诚布公。”


并列 敞开胸怀,以诚待人,坦白无私。语本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诸葛亮之为相国也……开诚心,布公道”。李劼人《大波》:“今与父老子弟约:自得此电之日始,士农工商各安其业,勿生疑虑。其一切未决之事,春煊一至,即当进吾父老子弟于庭,~,共筹所以维持挽救之策。”△褒义,多用于人们交往,待人接物方面。→推心置腹 赤诚相待 ↔尔虞我诈 勾心斗角。也作“推诚布公


解释开诚:敞开诚心。布公:宣示公正。指以诚相待,坦白无私

出处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论》:“诸葛亮之为相国也……开诚心,布公道;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,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,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,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。”

诸葛亮一生勤勤恳恳,为了治理蜀国和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。《三国志》的作者陈寿在给他写的传记最后评论说:“诸葛亮作为相国,安抚百姓,明示礼法和规矩,规定官吏的权限和职责,听从君主的裁断,袒露诚心,推行公正。对于竭尽忠诚,有益于当世的人,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一定奖赏;对于违反法令、懒惰无礼的人,即使是自己的亲戚也一定惩罚;对于认罪并坦白真情的人,即使罪行严重也一定赦免;对于不说实话、巧言伪饰的人,即使罪行轻微也一定严惩。无论做了多么小的好事,没有不奖赏的,无论做了多么小的坏事,也没有不贬斥的。他对各项事务都很熟悉,能抓住其根本,能根据人的名声考察他的实质,瞧不起那些虚伪的人。最终使得蜀国全境之内,人人都敬畏爱戴他,刑法政令虽然严厉,但没有怨恨之人。这都是因为他心存公平,对该不该做的事规定得十分清楚的缘故。”

近义坦诚相待

反义钩心斗角

例句

你俩只要开诚布公地谈一谈,就可以消除误会。


【词语开诚布公】  成语:开诚布公汉语词典:开诚布公

猜你喜欢

  • 蚕室闭

    《汉书》卷六十二《司马迁传》司马迁报任安书:“夫仆与李陵俱居门,素非相善也。……陵败书闻,主上为之食不甘味,听朝不怡。……适会召问,即以此推言陵功,欲以广主上之意,塞睚眦之辞。未能尽明,明主不深晓,以

  • 金针度人

    唐.冯翊《桂苑丛谈.史遗》:“郑代,肃宗时为润州刺史,兄侃,嫂张氏,女年十六,名采娘,淑贞其仪。七夕夜陈香筵祈于织女,……曰:愿丐巧耳。乃遗一金人长寸余,缀于纸上,置裙带中。令三日勿语,汝当奇巧。”又

  • 画屏妙选

    源见“锦屏射雀”。指择佳婿。明叶宪祖《鸾鎞记.探婚》:“我羡你玉京游方少年,我羡你画屏间多妙选。”

  • 西狩涕孔丘

    源见“绝麟”。哀叹世道衰微。晋刘琨《重赠卢谌》诗:“谁云圣达节,知命故不忧。宣尼悲获麟,西狩涕孔丘。”

  • 东郭行

    同“东郭履”。宋苏舜钦《答宋太祝见赠》诗:“穷冬三日雪,旅肠迫枯饿,不免东郭行,难效袁安卧。”

  • 杜根

    《后汉书.杜根传》载:“时和熹 邓后临朝,权在外戚。根以安帝年长,宜亲政事,乃与同时郎上书直谏。太后大怒,收执根等……因得逃窜,为宜城山中酒家保。积十五年。”及邓氏诛,根方归乡里,帝征诣公车,拜侍御史

  • 汉主前瑶席

    同“汉皇前席”。唐钱起《喜李侍御拜郎官入省》诗:“汉主前瑶席,穰侯许凤池。”

  • 玉柱擎天

    源见“擎天柱”。喻栋梁之材,可任天下大事。元本高明《琵琶记.新进士宴杏园》:“乾坤正,看玉柱擎天又何用?”主谓 擎,举起。栋梁之材可任天下大事。元·高明《琵琶记·新进士宴杏园》:“乾坤正,看~又何用?

  • 梧鼠之技

    《荀子.劝学》:“腾蛇无足而飞,鼫鼠五技而穷。”梧鼠:即引文所云之鼫鼠。头似兔子,有黑、白、褐等颜色,专咬食农作物。相传梧鼠具有五种技能:能飞不能上屋;能缘(爬树)不能穷木(爬到树顶);能游不能渡谷;

  • 淮阴胯下人

    源见“胯下之辱”。原指韩信。后泛指胸存大志能暂时忍受耻辱的人物。明袁宏道《淮阴侯祠》诗:“贪他一颗真王印,卖却淮阴胯下人。”【词语淮阴胯下人】   汉语大词典:淮阴胯下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