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广袖高髻

广袖高髻

后汉书.马廖列传》:“夫改政移风,必有其本……长安语曰:‘城中好高髻,四方高一尺;城中好广眉,四方且半额;城中好大袖,四方全匹帛。’斯言如戏,有切事实。”后因以“广袖高髻”为风俗奢荡之典。唐白居易《进士策问》之三:“闻广袖高髻之谣,则知风俗之奢荡也。”


并列 宽大的衣袖,高耸的发髻。后用以形容风俗奢荡。语本汉时童谣:“城中好高髻,四方高一尺。城中好大眉,四方眉半额。城中好广袖,四方用匹帛。”唐·白居易《进士策问》之三:“闻~之谣,则知风俗之奢荡也。”△用于描写风情。


【典源】《后汉书·马廖列传》:“夫改政移风,必有其本。传曰:‘吴王好剑客,百姓多创瘢; 楚王好细腰,宫中多饿死。’长安语曰:‘城中好高髻,四方高一尺; 城中好广眉,四方且半额; 城中好大袖,四方全匹帛。’斯言如戏,有切事实。”

【今译】 后汉时马廖上疏说,改变奢侈风俗,必须从朝廷先做起。长安流传这样的民谣:“城中喜欢梳高髻,四方就会梳一尺。城中喜欢画阔眉,四方画满半个额。城中喜欢穿大袖,四方就用整匹做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风俗奢靡。

【典形】 半额、广眉、广袖高髻、阔眉广袖、眉半额、髻高、一尺春风髻。

【示例】

〔半额〕 南朝梁·费昶《咏照镜》:“城中皆半额,非妾画眉长。”

〔广眉〕宋·苏轼 《监试呈诸试官》:“广眉成半额,学步归踔踸。”

〔广袖高髻〕 唐·白居易《进士策问五道》:“闻广袖高髻之谣,则知风俗之奢荡也。”

〔阔眉广袖〕 清·黄遵宪《别赖云芝同年》:“长安纨袴多清狂,阔眉广袖时世妆。”

〔眉半额〕 宋·黄庭坚 《寄晁元忠》:“楚宫细腰死,长安眉半额。”


【词语广袖高髻】  成语:广袖高髻汉语词典:广袖高髻

猜你喜欢

  • 弦歌为县

    源见“武城弦”。称扬以德化治理县政。宋欧阳修《送谢中舍》诗:“试问弦歌为县意,何如樽俎乐无涯?”

  • 射蜮

    同“含沙蜮”。明顾起纶《国雅品》:“蚺蛇晴挂树,射蜮昼含沙。”【词语射蜮】   汉语大词典:射蜮

  • 钧天奏

    同“钧天广乐”。宋范成大《白玉楼步虚词》之五:“钧天奏,流韵满空明。”明陈子龙《嘉靖五子诗.徐子与》:“自聆钧天奏,旷然起遐瞩。”【词语钧天奏】   汉语大词典:钧天奏

  • 捧心效西子

    丑人用手扪着胸口学西施模样,反而愈显其丑。比喻拙劣的摹仿。《庄子.天运》:“西施病心而矉其里,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,归亦捧心而矉其里。其里之富人见之,坚闭门而不出;贫人见之,挈妻子而去走。”矉:同“颦

  • 碧云信

    源见“碧云”。指远方离人的信函。宋柳永《倾杯》词:“最苦碧云信断,仙乡路杳,归雁难倩。”

  • 一曲千金

    比喻歌曲的价值很高,非常珍贵。宋代苏轼《古琴吟》:“记得当年低低唱,浅浅斟,一曲值千金。”元代揭傒斯《李宫人琵琶引》诗:“君王岂为红颜惜,自是众人弹不得,玉觞未举乐未停,一曲便觉千金值。”

  • 父在观其志,父没观其行

    其:指儿子。 旧指对孝子的考察是:当他父亲在世时,看他怀有什么志向;当他父亲去世后,看他又有什么行为。语出《论语.学而》:“子曰:‘父在观其志,父没观其行,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’”元.秦简夫

  • 伯起金

    源见“四知金”。杨震,字伯起。指非义之赠。清唐孙华《赠商州丞》诗:“终年未饱侏儒粟,昏夜频麾伯起金。”

  • 屠门大嚼

    汉.桓谭《新论.琴道》:“人闻长安乐,则出门向西而笑;知肉味美,则对屠门(宰杀牲畜卖肉的店铺)而大嚼。”(《初学记》卷二六引与此文字稍异)长安是汉朝的京城,古时那里是一个繁华的世界,说西望长安而笑,是

  • 哺糟歠醨

    《楚辞.渔父》:“众人皆醉,何不?其糟而歠其醨。”后以“哺糟歠醨”比喻效法时俗,随波逐流。唐刘知幾《史通.核才》:“哺糟歠醨,俯同妄作;被褐怀玉,无由自陈。”并列 比喻随波逐流。语本《楚辞·渔父》: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