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屠门大嚼

屠门大嚼

汉.桓谭《新论.琴道》:“人闻长安乐,则出门向西而笑;知肉味美,则对屠门(宰杀牲畜卖肉的店铺)而大嚼。”(《初学记》卷二六引与此文字稍异)

长安是汉朝的京城,古时那里是一个繁华的世界,说西望长安而笑,是指仰慕帝都而不可即。“屠门大嚼”指称欣羡得很厉害,又不能真正得到,只有凭想像而聊以自慰。

三国魏.曹植《与吴季重书》:“过屠门而大嚼,虽不得肉,贵且快意。”(见《曹子建集》卷九)李木庵《延安新竹枝词》十四:“小米菜根味亦甘,屠门大嚼想来馋。”(见《十老诗选》)唐.李白《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》诗:“十年罢西笑,揽镜如秋霜。”


偏正 屠门,肉铺。嚼,咀嚼。对着肉铺大咀嚼。比喻羡慕某物而得不到,靠想象聊以自慰。语本汉·桓谭《新论》:“人闻长安乐,则出门西向而笑;肉味美,对屠门而大嚼。”清·钱谦益《戏题徐元叹所藏钟伯敬茶讯诗卷》:“还君此卷成一笑,何异~,眼饱胸中饥。”△多用于心理描写。→望梅止渴画饼充饥


【典源】 《初学记》卷二十六引汉·桓谭《新论》曰:“人闻长安乐,出门西向笑。人知肉味美,即对屠门而嚼。”《文选·曹植〈与吴季重书〉》:“过屠门而大嚼,虽不得肉,贵且快意。”

【今译】 汉时关东俗语说:“听人讲长安好,出门就向西而笑。知道肉味美,便面对肉铺的门咀嚼起来。”三国曹植在给吴质 (字季重) 的信中也说:“路过肉铺门前,嘴里就咀嚼,虽未吃到肉,却也痛快一时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心中企慕而不能得到,姑且用想象聊以自慰。

【典形】 大嚼屠门、过屠门嚼、嚼肉过屠门、屠门大嚼、屠门嚼、屠门快、大嚼宁须肉。

【示例】

〔大嚼屠门〕 唐·罗隐《黄鹤驿偶题》:“高歌酒市非狂者,大嚼屠门亦偶然。”

〔过屠门嚼〕 宋 · 黄庭坚 《读方言》:“设心更自笑,欲过屠门嚼。”

〔嚼肉过屠门〕 明·徐渭《寄郦绩溪仲玉》:“谁能嚼肉过屠门,瘦杀鸾栖一枝棘。”

〔屠门大嚼〕 宋·刘筠《受诏修书述怀感事》:“屠门夸大嚼,鼠壤鄙余蔬。”

〔屠门嚼〕 宋·陈师道《和张次道再游翠岩》:“自怜久快屠门嚼,欲往安能久茹芝。”


【词语屠门大嚼】  成语:屠门大嚼汉语词典:屠门大嚼

猜你喜欢

  • 春蚓秋蛇

    春天的蚯蚓,秋天的蛇,形容书法拙劣,象蚯蚓和蛇那样柔软无力。王羲之(事迹见“坦腹东床”条)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,其字洒脱奔放,而又矫健有力。时人称之为“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。”《晋书》的作者高

  • 焚券

    《战国策.齐策四》:“(冯谖)驱而之薛,使吏召诸民当偿者,悉来合券。券遍合,起矫命,以责赐诸民,因烧其券,民称万岁。”战国时,冯谖为给孟尝君“市义”,来到孟尝君的封地薛城,假托孟尝君之命,当众焚烧了全

  • 圉圉

    困而未舒的样子。《孟子.万章上》:“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,子产使校人蓄之池。校人烹之,反命曰:‘始舍之,圉( ㄩˇ yǔ 语)圉焉;少则洋洋焉,攸然而逝。’”校人:管理池沼的小官。洋洋:舒适的样子

  • 雏凤

    源见“凤雏”。美喻有才华的子弟。唐李商隐《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》之一:“桐花万里丹山路,雏凤清于老凤声。”【词语雏凤】   汉语大词典:雏凤

  • 更仆难数

    《礼记.儒行》:“遽数之不能终其物,悉数之乃留,更仆未可终也”。陈澔集说:“卒遽而数之,则不能终言其事,详悉数之,非久留不可。仆,臣之摈相者。久则疲倦,虽更代其仆,亦未可得尽言之也。”后因以“更仆难数

  • 焚榇

    源见“面缚舆榇”。表示宽大赦免。《艺文类聚》卷五八引北齐魏收《檄梁文》:“当使焚榇而出,拂席相待。”【词语焚榇】   汉语大词典:焚榇

  • 飞凫

    源见“王乔凫舄”。借指做官。唐吴筠《酬叶县刘明府避地庐山》诗:“从此罢飞凫,投簪辞割鸡。”【词语飞凫】   汉语大词典:飞凫

  • 三虫

    源见“三尸”。喻奸邪之人。唐司空图《云台三官堂文》:“烹妖散魅,免助虐于三虫;挖鹤羁龙,笑摧枯于一鹿。”【词语三虫】   汉语大词典:三虫

  • 城府深沉

    亦作“城府深密”、“城府深阻”。城府:比喻心机。心机深沉而不外露,使人难以揣测。典出三国司马懿之事迹。《晋书》的作者在西晋最后一个皇帝愍帝司马邺本纪后,评论了西晋的诸位皇帝。在评论司马懿时说:“司马懿

  • 解衣推食

    指项羽派人劝说韩信反叛汉王刘邦,韩信认为刘邦脱衣我穿、让食我吃,我不能背叛他。后以此典比喻慷慨相助、关心生活十分亲切。楚、汉相争时,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扫平齐地后,自称齐王。楚王项羽对韩信接连获胜、扩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