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安土重迁

安土重迁

旧时指一般人安于故乡,不轻易迁居到别地。《汉书.元帝纪》:“诏曰:‘安土重迁,黎民之性。骨肉相附,人情所愿也。’”诏:皇帝的命令。


并列 安居于故土,不愿轻易迁移。语出《汉书·元帝纪》:“安土重迁,黎民之性,骨肉相附,人情所愿也。”《三国志·魏书·袁张涼国田王邴管传》:“夫民~,不可卒变,易以顺行,难以逆勤,宜顺其意,乐之者乃取,不欲者勿强。”※重,不读chóng。 △描写安于故土。 →安土重居 ↔四海为家。也作“安故重迁”、“安土恋本”、“怀土重迁”。


解释安土:安于故土。重:以……为重,舍不得。留恋故乡,不愿轻易迁居异地。

出处汉书·元帝纪》:“安土重迁,黎民之性;骨肉相附,人情所愿也。”

东汉元帝时代,土地兼并日趋加剧,农民纷纷破产,有的投入田庄,沦为佃客和奴隶,有的成为国家佃农,有的成为流民。这样一来,这些人原来所承担的租税赋役,都转嫁到了自耕农身上。同时,由于政治腐败,官吏贪残,天灾频繁,各地不断暴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。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汉元帝以德教治国,以期缓和社会矛盾。

永光四年(公元前40年)九月,汉元帝下令撤销了一些墓园的管理机构和人员。十月,又下令撤销了各郡国祖庙的管理机构和人员。当元帝自己在渭城县的陵墓修建开始后,又下诏说:“留恋故乡,不愿轻易迁居异地是百姓的本性,这如同骨与肉相互依附一样。最近官府用大臣侍奉君主、儿子侍奉父亲的道理,报请从各郡国迁移部分居民来侍奉这个陵园,这样做会使得百姓们远远地抛弃了祖先的坟墓,破产失业,亲戚别离,人人怀上思慕故土之心,家家产生不安的气氛。如果这样,东部地区就会遭受人为的损耗,关中地区又会增添无以聊生的百姓,这不是长治久安的方法。”接着,汉元帝又下令撤销了为父母陵园设置的护墓及祭祀人员。这些措施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,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。反义志在四方

例句

唐淑贞毕竟算是跑过滩的,见识比她安土重迁的母亲强多了。


【词语安土重迁】  成语:安土重迁汉语词典:安土重迁

猜你喜欢

  • 织路

    《文选》卷十五东汉.张平子(衡)《思玄赋》:“庸织路于四裔兮”。唐.李善注:“言涉路东西,有似于织也。”东汉文学家张衡在《思玄赋》中曾以“织路”喻指漂泊奔波的生活。后将“织路”用作咏艰难跋涉之典。唐.

  • 鹤表重归

    源见“辽东鹤”。指重返故地。元邓文原《祖孝子求母诗》:“凤钗一折悲谁语,鹤表重归乐自喜。”

  • 中山得谤

    源见“箧中书”。谓功成被妒,遭人攻讦、诽谤。清王士禛《金陵挽陈士业先生》诗之二:“中山翻得谤,孟博竟同收。”

  • 捉风捕影

    同“捕风捉影”。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.如是我闻四》:“是事如捉风捕影,杳无实证。”见“捕风捉影”。蔡东藩《明史演义》90回:“爌复奏道:‘外廷臣工,未知内事,不便~,任情罗织。’”【词语捉风捕影】  

  • 扪虱倾谈

    同“扪虱而谈”。周恩来《送蓬仙兄返里有感》诗之一:“扪虱倾谈惊四座,持螯下酒话当年。”

  • 卢沟晓月

    北京八景之一,卢沟桥边晓月的景色。李东阳《京都十景.卢沟晓月》诗:“霜落桑乾水未枯,晓空云尽月轮孤,一林灯影稀还见,十里川光澹欲无。不断邻鸡催短梦,频来征马识长途。石栏桥上时翘首,应傍清虚忆帝都。”【

  • 虚左位

    源见“信陵虚左”。空着左边的位子。古代以左为尊,虚左位表示对宾客的尊敬。唐刘商《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》诗:“至今虚左位,言发沾衣裳。”

  • 黄公垆畔人

    源见“黄公酒垆”。指旧交故友。清吴兆骞《同陈子长夜饮》诗:“谁怜玄菟城头月,泣尽黄公垆畔人。”

  • 白云孤飞

    同“白云亲舍”。宋 胡继宗《书言故事.天文类》:“客中思亲曰‘白云孤飞’。”主谓 比喻客中触景思亲。《新唐书·狄仁杰传》:“荐授并州法曹参军。亲在河阳。仁杰登太行山,反顾,见~,谓左右曰:‘吾亲舍其下

  • 桐乡待祀

    源见“桐乡归葬”。形容地方官有德政,受民爱戴。清袁枚《解祖归随园又作六言三章》:“朱邑桐乡待祀,尧山员俶怡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