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

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

鲍鱼:咸鱼。肆:店铺,集市。 好像进入卖咸鱼的集市,时间一长,就闻不出臭味。 比喻人受恶劣环境的影响而逐渐与之同化。语出汉.刘向《说苑.杂言》:“与恶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,亦与之化矣。”《孔子家语.六本》:“与不善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,亦与之化矣。”《宋书.颜延之传》:“与不善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,与之变矣。”雷震《新燕语》卷上:“……余初入都,颇觉会味参商,苦出门者累月,后亦安之,殊不觉矣。古人谓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,具有至理。”周代《晚晴小集.翼南其人其文其画》:“那时像这类不受题材限制,敢于写真实生活的作品还不多见,‘三突出’、‘高大全’的影响尚未消除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,许多人对这类题材是不易接受的。”


其他 鲍鱼,咸鱼。肆,店铺。好像进入卖咸鱼的店铺,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的臭味了。比喻受到不良的环境影响,时间久了就会习以为常。《孔子家语·六本》:“与不善人居,~,亦与之化矣。”※鲍,不读作“bāo”。△多用于感染同化。→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 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 ↔涅而不淄。也作“入鲍忘臭”。


【词语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】  成语: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

猜你喜欢

  • 桑梓

    《诗.小雅.小弁》:“维桑与梓,必恭敬止。”朱熹集传:“桑、梓二木。古者五亩之宅,树之墙下,以遗子孙给蚕食、具器用者也……桑梓父母所植。”后以“桑梓”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。汉张衡《南都赋》:“永世克孝,

  • 投天禄

    同“扬雄投阁”。宋孔平仲《寄子由》诗:“长卿著犊鼻,扬子投天禄。岷 峨能生贤,独不主为福。”

  • 磨而不磷,涅而不缁

    《论语.阳货》:“不曰坚乎?磨而不磷。不曰白乎?涅而不缁。”谓极坚之物,磨也磨不薄;极白之物,染也染不黑。比喻操守坚贞,不受环境影响,经得起考验。明李贽《史纲评要.唐中宗皇帝纪》:“如狄公者,真所谓磨

  • 桑蓬志

    同“桑弧矢志”。宋朱熹《次韵择之进贤道中漫成》之二:“岂知男子桑蓬志,万里东西不作难。”【词语桑蓬志】   汉语大词典:桑蓬志

  • 洧外

    《诗.郑风.溱洧》:“洧之外,洵訏且乐。维士与女,伊其相谑,赠之以芍药。”后因以“洧外”指男女谈情之地。宋曾巩《芍药厅》诗:“洧外送归情放荡,省中番直势拘挛。”【词语洧外】   汉语大词典:洧外

  • 老马识途

    比喻富于经验的人能够在工作中起引导作用。春秋时期,管仲、隰朋二人随同齐桓公北伐孤竹,春天出征,到冬天才返师回国。由于历时较久,归国途中迷了路。管仲出主意说,老马的智慧是可以用的。于是将老马放在前面带路

  • 商周

    《左传.桓公十一年》:“师克在和,不在众。商周之不敌,君之所闻也。”后因以“商周”谓难于匹敌的两方。南朝 梁钟嵘《诗品》卷下:“惠休淫靡,情过其才,世遂匹之鲍照,恐商周矣。”【词语商周】   汉语大词

  • 木鲸

    源见“蒲牢”。本指木制鲸鱼状钟杵,借指钟。宋范成大《馆娃宫赋》:“木鲸吼以清厉,金磬隐其萧瑟。”【词语木鲸】   汉语大词典:木鲸

  • 秦楼箫凤

    源见“乘鸾”。指传说中吹箫引凤、乘鸾升天的秦弄玉。郑泽《横塘》诗:“江渚琵琶音已断,秦楼箫凤去无端。”

  • 万事称好

    源见“好好先生”。谓遇事不论是非曲直,光说好话。宋辛弃疾《千年调》词:“卮酒向人时,和气先倾倒。最要然然可可,万事称好。”【词语万事称好】  成语:万事称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