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声色俱厉

声色俱厉

色:脸色。厉:严厉。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。典出晋明帝司马绍之事迹。晋明帝司马绍少时聪明伶俐,为东宫太子时,有文武才略,礼贤好客,爱好文学,当时有名的大臣王导、温峤、桓彝、阮放等都和太子亲近,在他身边人才济济。大将军王敦早有谋反之心,见其英明,为朝野所推,惧怕将来不好对付,便想诬陷太子不孝而废掉他。于是王敦大会百官,问温峤:“皇太子有何德行可称?”声音、脸色都很严厉,要温峤回答。温峤说:“由礼看来,可称得上孝。”众人都认为确实如此,王敦的阴谋未能得逞。

【出典】:

晋书》卷6《明帝纪》159页:“敦素以帝神武明略,朝野之所钦信,欲诬以不孝而废焉。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:‘皇太子以何德称?’声色俱厉,必欲使有言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赵璘《因话录·卷一·宫都》:“……文帝欲以韦宣州温为翰林学士,韦以先父遗命恳辞。上后谓次对官曰:‘韦温,朕每欲用之,皆辞诉,又安用韦温?’声色俱厉。” 冰心《斯人独憔悴》:“厢房里的姨娘们,听见化卿声色俱厉,都搁下牌,站在廊外,悄悄的听着。”


主谓声色,说话的声音和脸色。厉,严肃,严厉。指说话声音与脸色极为严厉。语出《晋书·明帝纪》:“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:‘皇太子以何德称?’声色俱厉,必欲使有言。”李宽定《浪漫女神》:“安琪听着,心里又气又好笑,又失望,拉下脸来~地给了他几句。”△用于情感憎怒方面。→正言厉色 ↔和颜悦色。也作“声色并厉”。


【词语声色俱厉】  成语:声色俱厉汉语词典:声色俱厉

猜你喜欢

  • 偃旗息鼓

    偃:放倒。息:停止。放倒军旗,停止击鼓。指不暴露目标或停止战斗。赵云(?-229年),字子龙。常山真定(今河北正定县南)人,三国蜀名将,随蜀先主刘备征战四方,功勋卓著,封翊军将军。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(

  • 石驱东海

    源见“驱石驾沧津”。指传说中神助秦始皇造桥。亦用以写桥。宋黄裳《满庭芳.咏浮桥》词:“谩石驱东海,沙合龙台。”

  • 马头无角

    源见“乌头白,马生角”。喻指处于困境,愿望未能实现。唐元稹《送友封》诗之二:“鹏翼张风期万里,马头无角已三年。”

  • 融会通浃

    同“融会贯通①”。宋 叶適《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墓志铭》:“已而遍观诸书,博求百家,融会通浃,天文、地理、象数、异书,无不该极。”见“融会贯通①”。宋·叶适《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墓志铭》:“已而遍观诸书,

  • 不遭者可无不为

    不遭:犹言“不遇”。不被赏识。 谓士人不得志,身处卑位,可以无所不为。 这是旧时士人生不逢时的恚愤之辞。语出《汉书.孙宝传》:“宝曰:‘高士不为主簿,而大夫君以宝为可,一府莫言非,士安得自高?且不

  • 眇小丈夫

    矮小的男人。《史记.孟尝君列传》:“赵人闻孟尝君贤,出观之,皆笑曰:‘始以薛公为魁然也,今视之,乃眇小丈夫耳。’孟尝君闻之,怒。客与俱者下,斫击杀数百人,遂灭一县以去。”偏正 丈夫,指男子汉。讽刺男子

  • 青女司霜

    《淮南子.天文训》:“至秋三月,地气不藏,乃收其杀,百虫蛰伏,静居闭户,青女乃出,以降霜雪。”高诱注:“青女,天神,青霄玉女,主霜雪也。”后因以“青女司霜”形容下霜降雪。清文廷式《点绛唇.戊戌重九是日

  • 秋萤照宿

    《汉书.孝灵帝纪》:“(中平六年)八月戊辰,中常侍张让、段珪等杀大将军何进,于是虎贲中郎将袁术烧东西宫,攻诸宦者。庚午,张让、段珪等劫少帝(注:少帝名刘辩,为汉献帝刘协之兄)及陈留王(注:即刘协)幸北

  • 紞鼓留公

    源见“五鼓之歌”。形容地方官政绩卓著,受民爱戴。宋曾巩《和赵宫保别杭州》:“紞鼓留公岂是催?湖山得意且徘徊。”【典源】《晋书·邓攸传》:“攸在郡刑政清明,百姓欢悦,为中兴良守。后称疾去职,郡常有送迎钱

  • 彘突败驾

    《韩非子.外储说右下》:“王子于期为赵简主御,取道争千里之表。其始发也,彘伏沟中,王子于期齐辔策而进之,彘突出于沟中,马惊败驾。”又“造父御四马,驰骤周旋,而恣意于马。恣意于马者,擅辔策之制也。然马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