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四海为家

四海为家

指萧何对刘邦说:帝王应以整个天下作为家。后以此典比喻志向远大、不恋故土,所到之处均可为家之人。萧何(?——前193年),沛(今江苏沛县)人。曾为沛主吏掾(yuàn,院,主管总务、人事,与闻政务)。秦二世元年(前209年),佐刘邦起义。刘邦率军西入咸阳(今陕西咸阳市东北),诸将皆忙于分取秦府库财物,萧何却收取秦王朝的文献档案,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、郡县户口及当时社会状况。刘邦被封于偏远的巴、蜀、汉中,与项羽的矛盾激化。萧何说服刘邦暂作战略退却,以保存汉军实力。楚、汉战争中,荐韩信为大将,自以丞相身分留守汉中,输送士卒、粮饷。汉朝建立,封酂(cuó嵯,治所今河南永城县西北)侯。汉高祖八年(前119年),萧何丞相主持营建未央宫,修建了东阙、北阙、前殿、武库、太仓。汉高祖刘邦从外地作战回来,看到宫殿非常壮丽,生气了,便对萧何说:“天下大动乱,苦战连年,成败尚未可知,为什么修造宫室如此豪华过度呢?”萧何说:“正因为天下尚未安定,才可以乘此修造宫殿。帝王应以整个天下作为家,宫殿不壮丽,就不足以显示威严,而且不可以让后世的建筑规模有可能超过它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8《高祖本纪》385、386页:“萧丞相营作未央宫(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郊长安故城内西南角),立东阙(què雀,宫殿前高台建筑物。台上起楼阁,左、右各一)、北阙、前殿、武库、太仓(国家京城储粮仓库)。高祖还,见宫阙壮甚,怒,谓萧何曰:‘天下匈匈(同“汹汹”,动乱)苦战数岁,成败未可知,是何治宫室过度也?萧何曰:‘天下方未定,故可因遂就宫室。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,非壮丽无以重威,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杨炯《少室山少姨庙碑铭序》:“建都邑,正方位,画崇墉,刳浚洫,必凭天地之险,然后四海为家。” 唐·刘禹锡《刘梦得文集》卷4《西塞山怀古》:“今逢四海为家日,故垒萧萧芦荻秋。” 元·汤式《别友人往陕西》:“十年作客,四海为家。”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41回:“但李密身如飘蓬。四海为家,何暇计及家室?” 隋树森《元曲选外编·罗贯中〈风云会〉第一折》:“四海为家,寸心不把名牵挂。” 孙犁《看护》:“我们是四海为家的,我们是以一切人民为兄弟姐妹的。”


偏正 原指四海之内,尽属帝王一家,帝业规模宏大,天下一统;今多指四处奔走,不留恋乡土家园,到处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。语本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四海之内若一家,通达之属莫不从服。”郭小川《在大沙漠中间》诗:“他们是~的士兵,过惯戎马生活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描写志在四方的人。→天下为家 志在四方 ↔安土重迁 落叶归根 足不出户


【词语四海为家】  成语:四海为家汉语词典:四海为家

猜你喜欢

  • 桀溺

    与孔子同时楚国叶地的隐士,孔子过叶,曾使子路向他探问过河的渡口。《论语.微子》:“长沮、桀溺耦而耕。孔子过之,使子路问津焉。”【词语桀溺】   汉语大词典:桀溺

  • 五经无双许叔重

    许叔重:许慎,字叔重。东汉学者,师事贾逵,攻古文经学,著《五经异义》、《说文解字》等书。 汉人称赞许慎经学博通之语。语出《后汉书.儒林传.许慎》:“(许慎)少博学经籍,马融常推敬之,时人为之语曰:‘

  • 土脉

    《国语.周语上》:“农祥晨正,日月底于天庙,土乃脉发。”韦昭注:“脉,理也。”谓土壤开冻松化,生气勃发,如人身脉动。后因以“土脉”泛指土壤。唐韩愈《苦寒》诗:“雪霜顿销释,土脉膏且黏。”【词语土脉】 

  • 炊黍

    同“炊粱梦”。宋陆游《与高安刘丞游大愚》诗:“泉扃一埋玉,世事几炊黍?”

  • 颜回陋巷

    源见“箪瓢陋巷”。泛指简陋的居处。唐王维《田园乐》诗之五:“一瓢颜回陋巷,五柳先生对门。”

  • 青白其眼

    同“青白眼”。唐李白《上安州李长史书》:“青白其眼,瞢而前行,亦何异抗庄公之轮,怒螳螂之臂。”

  • 寸碧

    形容远方绿色的景物,视之甚小。唐代韩愈、孟郊《城南联句》:“遥岑出寸碧,远目增双明。”【词语寸碧】   汉语大词典:寸碧

  • 玉树芝兰

    源见“谢庭兰玉”。喻称优秀子弟。清钱谦益《戏咏雪月故事.谢家咏雪》:“谢家庭除香雪洒,玉树芝兰斗佳冶。”并列 比喻好的子弟,或对他人子弟的美称。语本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谢太傅问诸子侄:

  • 真率会

    《晋书.羊曼传》“时,朝士过江初拜官相饰供馔。设宴请客。曼拜丹阳,客来早者并得佳设,日晏则暂罄,不复及精。随客早晚而不问贵贱。有羊固拜临海太守,竟日皆美,虽晚至者犹获盛馔。论者以固之丰腆,乃不如曼之真

  • 先号后笑

    《易.同人》:“九五,同人先号咷而后笑,大师克相遇。”后以“先号后笑”谓先凶后吉。南朝 梁 刘孝标《辩命论》:“然命体周流,变化非一。或先号后笑,或始吉终凶;或不召自来,或因人以济。”并列 先号啕痛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