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同舟敌国

同舟敌国

指吴起对魏武侯说:如果国君不修德政,就是同船的人,也都会成为敌人。后以此典比喻如果不讲德义,亲信也会叛离;又比喻旗鼓相当的对手。魏文侯死后,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。魏武侯坐了船。在黄河里顺流而下,船行中途,魏武侯回过头来对吴起说:“山河环抱,形势美极了!这是魏国的宝贝呀!”吴起回答说:“国家强盛,在于给人民以恩德,而不在于形势险要。从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(今湖南省北部),右有彭蠡(lǐ里)泽(今江西省北部鄱阳湖),但是他没有德行,不讲信义,夏禹灭亡了它。夏桀的驻地,左有黄河,济水,右有泰山(今山东省中部)、华山(今陕西省东部),伊阙山(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)在它的南面,羊肠坂(今山西省晋城县东南;此借路曲如羊肠,概指太行山)在它的北面,但他不施仁政,商汤放逐了他。殷纣的国都,左有孟门山(今山西省吉县西),右有太行山(今河南省沁阳县北),常山(即恒山,今河北省阳曲县西北)在它的北面,黄河流经它的南面,但他不行德政,周武王杀死了他。从这些看来,治国在于给人民以恩德,而不在于形势险要。如果您不施恩德,就是同在船上的人,也都会成为敌人呀!”魏武侯说:“好。”此典又作“舟中敌国”、“敌国同舟”、“隐若敌国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65《孙子吴起列传》2166、2167页:“武侯浮西河(古称西部地区北南流向之黄河为西河,此指今山西、陕西自北而南一段)而下,中流顾而谓吴起曰:‘美哉乎,山河之固!此魏国之宝也!’起对曰:‘在德不在险。昔三苗氏(即有苗氏,虞舜时中国南方部落名称)左洞庭,右鼓蠡,德义不修,禹(姒姓,传说古代部落联盟领袖。他曾领导人民疏江河、治洪水)灭之。夏桀(履癸,夏朝最后君主,是中国古代有名暴君)之居,左河、济,右泰、华,伊阙在其南,羊肠在其北,修政不仁,汤(商汤,商朝建立者)放之。殷纣(商代最后君主,以荒淫无道、残酷暴毒著称)之国,左孟门,右太行,常山在其北,大河经其南,修政不德,武王(姬发,周文王之子,他领兵消灭殷纣,建西周王朝)杀之。由此观之,在德不在险。若君不修德,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。’武侯曰:‘善’”

【例句】:

北周·庾信《周陇右总管豆卢公神道碑》:“公应变愈长,风飚更勇,隐若敌国,差强人意。” 唐·骆宾王《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》:“况妖徒革面,徼外非复他人;部落离心,舟中皆为敌国。” 唐·陆贽《陆宣公集》十一《论关中事宜状》:“是知立国之安危在势,任事之济否在人,势苟安则异类同心也;势苟危则舟中敌国也。” 清·黄遵宪《由轮舟抵天津作》:“敌国同舟今日事,太仓秭米自家身。” 黄遵宪《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》之五:“昔日同舟多敌国,而今四海总比邻。”


其他 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。比喻众叛亲离。也比喻原来交好的人互相反目。语本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若君不修德,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。”《醒世恒言》卷36:“~今相遇,又隔江山路几千。”△多用于不修德行所造成的后果。→反目成仇 众叛亲离 ↔化敌为友。也作“舟中敌国”、“敌国同舟”。


【典源】 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 (魏) 武侯浮西河而下,中流,顾而谓吴起曰:‘美哉乎山河之固,此魏国之宝也。’起对曰:‘在德不在险。……由此观之,在德不在险。若君不修德,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。’武侯曰:‘善。’”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一八引《东观汉记》曰:“吴汉性忠厚,……兵有不利,军营不完,汉常独缮檠其引戟,阅其兵马,激扬吏士。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,还言方作战攻具,上常曰:‘吴公差强人意,隐若敌国。’” 《后汉书·吴汉列传》 亦载。

【今译】 战国时魏武侯顺西河乘船而下,船至中流,他回头对吴起说:“这么险固的山河,真壮观呀! 这是魏国的宝物。”吴起认为,国家靠仁德而不靠地理险固。历举了前代几个国君因不修德,虽有山河之险仍然亡国的例子,说明在德而不在险。如果国君不修德,恐怕舟中之人都会成为敌国了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众叛亲离; 也形容成为旗鼓相当的对手; 或借指乘船同行。

【典形】 敌国同舟、敌国舟中、同舟敌国、隐若敌国、舟中敌国。

【示例】

〔敌国同舟〕 清·黄遵宪《由轮舟抵天津作》:“敌国同舟今日事,太仓秭米自家身。”

〔同舟敌国〕 清·黄遵宪《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》之五:“昔日同舟多敌国,而今四海总比邻。”

〔隐若敌国〕 北周·庾信《周陇右总管豆卢公神道碑》:“公应变愈长,风飚更勇,隐若敌国,差强人意。”

〔舟中敌国〕 唐·骆宾王《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》:“况妖徒革面,徼外非复他人; 部落离心,舟中皆为敌国。”


【词语同舟敌国】  成语:同舟敌国汉语词典:同舟敌国

猜你喜欢

  • 夫子宫墙

    同“夫子墙”。清袁枚《荐鸿词北辞别桂林中丞》诗:“夫子宫墙远,男儿事业新。”

  • 微管之叹

    《论语.宪问》:“子曰:‘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赐。微管仲,吾其披发左衽矣。’”后因以“微管之叹”为颂扬功勋卓著的大臣的典故。南朝 宋傅亮《为宋公修张良庙教》:“夫盛德不泯,义存祀

  • 次仲化鸟

    晋.葛洪《神仙传.王次仲》:“王次仲变篆为隶,始皇召之,不至,将杀之。次仲化为大鸟,振翼而起。使者拜曰:‘无以复命,恐见诛。’乃以三大翮堕使者。始皇因名其山日落翮山。”又见郦道元《水经注》卷十三“㶟水

  • 桑下

    源见“三宿恋”。喻指凡俗之心。金李俊民《宿海会寺》诗之一:“佛堂光未放,桑下唤难回。”

  • 灵鹊填河

    同“乌鹊填桥”。清蒋士铨《空谷香.护兰》:“灵鹊填河,犹无定期。”【词语灵鹊填河】  成语:灵鹊填河汉语大词典:灵鹊填河

  • 触鳞

    同“犯鳞”。《旧唐书.高宗纪论》:“虚襟似纳于触鳞,下诏无殊于扇暍。”明王世贞《读陈佥事祚遗事有感》诗:“爱主投经术,如何遂触鳞?”【词语触鳞】   汉语大词典:触鳞

  • 庄椿

    同“庄椿算”。唐罗隐《钱尚父生日》诗:“锦衣玉食将何报,更俟庄椿一举头。”元 萨都剌《溪行中秋玩月》诗:“惟期母寿庄椿逾,有子愿效返哺乌。”【词语庄椿】   汉语大词典:庄椿

  • 兰锄

    同“锄兰”。有碍于上而被清除。清唐孙华《寄题和州王氏五烈祠》诗:“兰锄不改芳,玉碎不渝洁。”

  • 同声同气

    同“同声共气”。《廿年繁华梦》四回:“故小弟要进京里寻个知己……这时同声同气,才好做事。”【词语同声同气】  成语:同声同气汉语大词典:同声同气

  • 燃荻读书

    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.勉学》:“梁世彭城刘绮,交州刺史勃之孙,早孤,家贫,灯烛难办,常买荻尺寸折之,燃明夜读。”南朝时,梁人刘绮家贫,不能就学读书。他白天干活劳作,夜里则悉心读书,没有钱买灯烛,就买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