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分庭抗礼

分庭抗礼

抗,亦作“伉”,对等相当的意思,宾客和主人分别站在庭中的两边,相对行礼,以平等地位相待。后也用以比喻彼此不相上下,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。孔子曾与一渔父坐而论道,渔夫高谈阔论并对孔子进行批评,孔子却对其异常敬重。孔子的学生子路感到很奇怪,便问孔子,我追随先生您已经很久了,从未见您对人如此尊敬。各国的君主和您相见,还都以对等之礼,而您还有倨傲不恭的脸色,现在一个打渔的拄着拐杖在您面前大模大样地站着,您却打躬作揖,他说话时,您先拜上一拜,然后再作回答,岂不是有些太过分了吗?学生们都对您很有看法,一个渔夫那里值得这样尊敬呢?

【出典】:

庄子·渔父》:“子路旁车而问曰:由得为役久矣,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。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,夫子犹有倨傲之容。今渔父杖拏逆立,而夫子曲要磬折,言拜而应,得无太甚乎!门人皆怪夫子矣,渔人何以得此乎?”

【例句】:
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子贡结驷连骑,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,所至,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。”


连动 抗礼,平行行礼。抗礼,亦作“伉礼”。原指宾主分立庭院两边,相对行礼,平等相待。后比喻平起平坐,互相对立或闹独立,搞分裂。语出《庄子·渔父》:“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。”张贤亮《小说中国》:“在中国古代,历朝都有所谓‘布衣宰相’或此类人物,凭笔杆子取得‘功名’的读书人即使身在田野躬耕农亩,见了县长也敢~,官员要判他罪还需先向上申报,夺他的‘功名’,手续麻烦得很。”△多用于互相对立抗衡方面。→鼎足之势 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↔和衷共济 你谦我让。也作“分庭伉礼”。


分庭抗礼”比喻彼此相互对立、平起平坐之意。原意为宾、主于庭中两边分别行礼。

“分庭”,指主人、客人分别站在庭中的两边。

抗礼”,指彼此相互施礼。但,为什么是 “抗”呢?

“抗”通 “伉”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 “天下莫之能伉。”伉读与“抗”同。因此,“抗礼”犹 “伉礼”。

“伉”谓匹敌、对等,如夫妻即谓伉俪。《韵会》: “伉俪,配耦也,敌也。”《左传·成公十一年》: “已不能庇其伉俪。”疏: “伉俪者,言是相敌之匹耦。”耦通偶。

所以,“伉礼”即谓对等施礼。“分庭抗礼”就是在庭中分两边相互对等行礼。因此,其义便是地位相当,难出高下。

语出 《庄子·渔父》: “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。”“伉”,后通作 “抗”。


【词语分庭抗礼】  成语:分庭抗礼汉语词典:分庭抗礼

猜你喜欢

  • 九仞一篑

    源见“功亏一篑”。指完成业绩最后的努力。明张煌言《上延平王启》:“九仞一篑,殿下宁不自爱乎?”见“九仞之功,亏于一篑”。明·张煌言《上延平王书》:“~,殿下宁不自爱乎?”【词语九仞一篑】  成语:九仞

  • 换鹅群

    同“换鹅”。清朱彝尊《送钱六霍朱大士曾同游白下》诗:“高咏方从月下闻,佳书犹未换鹅群。”【词语换鹅群】   汉语大词典:换鹅群

  • 中山渴友

    源见“千日酒”。指酒友。清郑燮《瑞鹤仙.酒家》词:“愿先生一扫长安旧梦,来觅中山渴友。”

  • 藐姑仙子

    源见“姑射”。神话传说中的仙女。清郁植《悲歌》之五:“藐姑仙子冰雪容,导以翠节双青童。”

  • 风虎云龙

    源见“风从虎,云从龙”。比喻圣主、贤臣的遇合。宋王安石《浪淘沙令》词:“汤武偶相逢,风虎云龙,兴王只在笑谈中。”元杨梓《豫让吞炭》四折:“伊尹有相汤的贤,武王有伐纣的功,想当初风虎云龙,做了一枕南柯梦

  • 驷马高盖

    源见“于公高门”。指显贵者所乘的驾四马的高盖车。常表示地位显赫。宋黄庭坚《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》诗:“汉滨耆旧今谁在?驷马高盖徒纷纷。”见“驷马高车”。《南史·隐逸传上·渔父》:“吾闻黄金白璧,重利也;

  • 如汤泼雪

    同“如汤沃雪”。《水浒传》第五八回:“若是拿得此人,觑此城子,如汤泼雪。”见“如汤沃雪”。《水浒传》58回:“若是拿得此人,觑此城子,~。”【词语如汤泼雪】  成语:如汤泼雪汉语大词典:如汤泼雪

  • 训蒙

    《书.伊训》:“具训于蒙士。”孔颖达疏:“蒙谓蒙稚,卑小之称。”后因以“训蒙”指教育儿童。多指旧时学塾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。元朱德润《送周元礼任福州蒙古学正》诗:“且陈平塞策,莫讲训蒙书。”【词语训蒙】

  • 高不成低不就

    明.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十七:“过善只因是个爱女,要觅个?嗻女婿为配,所以高不成,低不就,拣择了多少子弟,没个中意的,蹉跎至今。”此典多用于婚姻问题的举棋不定,高贵人家攀不上,低下人家又看不中。也指大

  • 困漳滨

    源见“刘桢病”。指卧病。宋周必大《次韵王少府送蕉坑茶》:“昏然午枕困漳滨,醒以清风赖子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