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债台

债台

债台:欠债者无力还债,为躲债躲在高台上,称为债台。《汉书》载:东周末年,周王室逐渐衰微。周赧王(?-前256年,战国时周王名延,公元前314-前256年在位)名义上虽是天子,但被诸侯侵削土地,为征讨秦国而借款充征的军费,根本无力偿还。各债主国总来讨债,周赧王无法应付,只得藏避到皇宫内的一座高台上去躲债。人们称之为“逃债台”,又称“债台”。后以此为典,形容债务很多,难以偿还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14《诸侯王表》391、392页:“自幽、平(周幽王、周平王)之后,日以陵夷(衰颓),……分为二周,有逃责(同“债”)之台。”服虔注曰:“周赧王负责(债),无以归之,主迫责(债)急,乃逃于此台,后人因以名之。”刘德注曰:“洛阳南宫謻台是也。”

【例句】:

明·汤显祖《以歌代书答赵仲一》:“去官只有耕田手,处世都无避债台。” 明末清初·钱谦益《人日书事》:“筑台未许逃文债,作庙还应祀酒神。” 清·王夫之《广遣兴》之2:“周赧筑台深避债,鲁哀徙宅再忘妻。” 清·赵翼《蒋莹溪馆爱妾于扬州过江来》:“冶游喜有藏娇屋,侨寓兼为避债台。” 清·黄遵宪《和议成志感》:“失民更为丛驱雀,毕世难偿债筑台。” 清·黄遵宪《己亥杂诗》之52:“海客欢呼土民怨,债台高筑与天平。” 清·丘逢甲《秋怀叠前韵》之7:“愁城欲藉酒杯开,中有周王避债台。”


“债”是欠款的意思,但为什么跟 “台”连在一起说呢?

战国时期,周赧 ( nǎn) 王因开支巨大,向贵族、诸侯借了很多钱,后来无力偿还,被债主逼债而逃到了一个台子上躲了起来。后来,这个躲债的楼台被人们称为 “逃债台”。由此,“债台”一语便被用来代称负债。如果欠债甚多,便被说成是 “债台高筑”。事见《汉书·诸侯王表序》“有逃责之台”颜师古注引服虔说。“逃责”即“逃债”,责、债古今字。


【词语债台】   汉语词典:债台

猜你喜欢

  • 越石负刍

    《晏子春秋.内篇杂上第五.晏子之晋睹齐累越石父解左骖赎之与归第二十四》:“晏子之晋,至中牟,睹弊冠反裘负刍,息于塗侧者,以为君子也,使人问焉。曰:‘子何为者?’对曰:‘我越石父者也。’晏子曰:‘何为至

  • 沥胆

    沥(lì历):水下滴。沥胆,比喻不惜生命竭诚效忠。梁高祖太清三年(549年),侯景作乱,陈霸先从始兴(今广东韵关西南)起兵,受湖东王绎的节制,与王僧辩会于白茅洲登坛盟誓,共讨侯景。霸先撰写讨景誓文,首

  • 旦夕之费

    每天的生活所需。南朝梁萧统《陶渊明传》:“不以家累自随,送一力给其子,书曰:‘汝旦夕之费,自给为难。今遣此力,助汝薪水之劳。此亦人子也,可善遇之。’”偏正 早晚饮食的费用。形容一天的正当耗费。《南史·

  • 飞舄

    源见“王乔凫舄”。指可乘以飞行的仙鞋。明何景明《七述》:“于是弥驾层颠,飞舄绝峤。”亦用为对宾客的雅称。明 杨柔胜《玉环记.韦皋延宾》:“飞舄遥临,光贲遐诹。”【词语飞舄】   汉语大词典:飞舄

  • 凤衔五色

    同“木凤衔书”。五代翁承赞《天祐元年以右拾遗使册闽王而作》诗:“鸾奏八音谐律吕,凤衔五色显丝纶。”

  • 伯鸾歌

    同“伯鸾吟”。金元好问《出都》诗:“汉宫曾动伯鸾歌,事去英雄可奈何!”

  • 齐烟小

    源见“齐烟九点”。比喻国削势衰。清 丘逢甲《次韵仙官诗》:“神州剖裂齐烟小,古井荒凉汉火微。”

  • 吞纸

    北齐.颜之推《颜氏家训.勉学》:“义阳朱詹(南朝梁人),世居江陵,后出阳都,好学,家贫无资,累日不爨,乃时吞纸以充腹。寒无毡被,抱犬而卧。犬亦饥虚,起行盗食,呼之不至,哀声动邻,犹不废业,卒成学士,官

  • 浸润之谮,肤受之愬

    浸( ㄑㄧㄣ qīn )润:渗透。谮( ㄗㄣˋ zèn ):谗言。愬( ㄙㄨˋ sù ):同“诉”,指诬告。 像水一样一点一滴渗透进来的谗言,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。 谓逐渐加剧的谗言和

  • 冰壶秋月

    源见“玉壶冰”。又晋顾恺之《神情诗》:“春水满四泽,夏云多奇峰。秋月扬明辉,冬岭秀寒松。”后因以比喻心地清明洁净。宋苏轼《赠潘谷》诗:“布衫漆黑手如龟,未害冰壶贮秋月。”《宋史.李侗传》:“愿中如冰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