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乘桴浮于海

乘桴浮于海

桴( ㄈㄨˊ fú ):古代把竹子或木头编成牌以当船用。大的叫筏。小的叫桴。即今之木簰。 乘坐木簰漂到海外去。 意谓逃避现实社会。语出《论语.公冶长》:“子曰:‘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从我者,其由欤?’”明.余永麟《北窗琐语》:“太祖问曰:‘谷珍,你一向在那里?’珍曰:‘臣天下无道,乘桴浮于海;天下有道,束带立于朝。’”


【典源】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子曰:‘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从我者,其由与?’子路闻之喜。”

【今译】 孔子说:“我的主张行不通了,那就乘木筏渡海离开好了。跟随我的,怕是只有仲由 (字子路) 吧?”子路听了很高兴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避世远遁; 或泛指航海等。

【典形】 乘桴、乘桴浮于海、乘桴翁、桴泛、浮海叹、桴可浮、海可浮、孔子思浮海、鲁叟乘桴、宣尼浮海、乘桴浮、鲁叟浮海、宣尼浮海、乘桴计、乘桴追圣。

【示例】

〔乘桴〕 三国·曹植《盘石篇》:“乘桴何所志? 吁嗟我孔公。”

〔乘桴浮于海〕 唐·顾况《曲龙山歌》:“子欲居九夷,乘桴浮于海,圣人之意有所在。”

〔乘桴翁〕 唐·岑参 《东归发犍为》:“吾当海上去,且学乘桴翁。”

〔桴泛〕 清·赵执信《始见海》:“蠡测亦云妄,桴泛将安归。”

〔浮海叹〕 明·魏时亮《平壤拜箕子墓》:“道无浮海叹、义与采薇同。”

〔桴可浮〕 明·杨慎《七犯玲珑·顾箬溪》:“风堪御,桴可浮,函关紫气度青牛。”

〔海可浮〕 清·丘逢甲《将之南洋留别亲友》之一:“要知吾道其南意,鲁叟先言海可浮。”

〔孔子思浮海〕 元·揭傒斯《和张太乙秋兴》之十:“已悲孔子思浮海,更讶庞公不入城。”

〔鲁叟乘桴〕 宋·苏轼《六月二十日夜渡海》:“空余鲁叟乘桴意,粗识轩辕奏乐声。”

〔宣尼浮海〕 清·丘逢甲《再和絜斋世丈西园秋兴》:“宣尼浮海叹,同此怅栖遑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商颜

    同“商山四皓”。颜,通“厓”,山边。唐王逢《奉题执礼和台平章丹山隐玉峰石》:“殷曾求傅说,汉亦聘商颜。”【词语商颜】   汉语大词典:商颜

  • 物极必反

    《鹖冠子.环流》:“物极则反,命曰环流。”这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,认为事物周流如环,是一种循环论的观点,现亦理解为事物发展到极度时,便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。主谓 极,顶点、极端。反,反面。事物发展到极点

  • 熏风

    源见“舜弦”。指古代圣君的仁政。唐太宗《秋暮言志》诗:“已获千箱庆,何以继熏风?”【词语熏风】   汉语大词典:熏风

  • 衣带水

    源见“一衣带水”。形容水面狭窄。亦指仅隔一水,极其邻近。唐唐彦谦《汉代》诗:“不因衣带水,谁觉路迢迢?”清张岱《陶庵梦忆.方物》:“钱塘衣带水犹不敢轻渡,则向之传食四方,不可不谓之福德也。”偏正 像一

  • 士可杀,不可辱

    《礼记.儒行》:“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,可近而不可迫也,可杀而不可辱也。”后因以“士可杀,不可辱”谓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,形容其不屈的气节。《明史.王鏊传》:“鏊谓瑾曰:‘士可杀,不可辱。今辱且杀之,

  • 乐而忘归

    参见:乐之忘归连动 快乐得连回去都忘了。形容对某事物的喜欢留恋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……西巡狩,~。”△多用于快乐的程度。→留连忘返乐不思蜀 ↔归心似箭。也作“乐而忘返

  • 乞鹅炙

    《晋书.刘毅传》、《南史.庾悦传》载:晋刘毅家在京口,初酷贫,尝与朋友向江州刺史庾悦借东堂共射,悦不许。众皆避去,唯毅留射如故。时庾悦食鹅,毅曰:“身今年未得子鹅,岂能以残炙见惠。”悦又不答,毅常衔之

  • 伤鸟闻弦

    同“伤禽畏弦”。宋徐铉《池州陈使君见示游齐山诗因寄》诗:“哀猿出槛心虽喜,伤鸟闻弦势易惊。”

  • 偃武崇文

    谓停止武备,修明文教。《魏书·咸阳王禧传》: “国朝偃武崇文,偏舍来久,州镇兵人,或有雄勇,不闲武艺。” 参见:○归马放牛见“偃武修文”。《魏书·咸阳王禧传》:“国朝~,偏舍来久,州镇兵人,或有雄勇,

  • 舌耕

    宋.晁载之《续谈助》卷一引《洞冥记》:“黄安,代郡人也,早自卑猥,不处人间,执鞭荆而欲书,乃画地以记其数;一夕,地成池。时人曰:‘黄安舌耕。’”旧题晋.王嘉《拾遗记》卷六“后汉”:“(贾逵)门徒来学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