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不求闻达

不求闻达

闻:出名、扬名。达:显贵的地位。指不追求名声和官职。诸葛亮平定南方之后,于后主刘禅建兴五年(227年)率师伐魏,临发上书后主说:“我本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,在南阳隆中亲自耕作,只求在乱世之中苟全性命,不想在诸侯争雄中显身扬名。而先帝不以臣身分低贱,三次屈身到草庐中拜访我,询问当世之事,我很是感激,所以才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命。先帝临终把大事托附于我,现在南方已经平定,兵甲也已齐备,我当率领三军北定中原,兴复汉室,以报答先帝,效忠于陛下。”

【出典】:

三国志·蜀书》《诸葛亮传》卷35第920页:“五年,率诸军北驻汉中,临发,上疏曰:……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谘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”

【例句】:

梁书·萧藻传》:“藻性谦退,不求闻达;善属文辞,尤好古体。” 清·顾炎武《答汪苕文书》:“根本先儒,立言简当,以其人不求闻达,故无当世之名,而其书实似可传。”


述宾 闻达,有名望,显达。不追求名誉地位。语本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子曰:‘何哉,尔所谓达者?’子张对曰:‘在邦必闻,在家必闻。’子曰:‘是闻也,非达也。夫达也者……在邦必达,在家必达。’”三国蜀·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~于诸侯。”△多用于淡泊名利方面。


【词语不求闻达】  成语:不求闻达汉语词典:不求闻达

猜你喜欢

  • 门堪罗雀

    同“门可罗雀”。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.沿袭》:“然丁晋公诗固尝云‘屋可占乌曾贵仕,门堪罗雀称衰翁’矣。”见“门可罗雀”。金·元好问《寄西溪相禅师》:“~仍未害,釜欲生鱼当奈何。”【词语门堪罗雀】  成语

  • 剜肉为疮

    参见[剜肉成疮]。清.章学诚《文史通义.古文十弊》:“妄加雕饰谓之剜肉为疮,此文人之通弊也。”见“剜肉补疮”。【词语剜肉为疮】  成语:剜肉为疮

  • 弄印

    《汉书.周昌传》:“于是徙御史大夫昌为赵相。既行久之,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,曰:‘谁可以为御史大夫者?’孰视尧曰:‘无以易尧。’遂拜尧为御史大夫。”徙,调动。御史大夫,官名,西汉三公之一,相当于副丞相

  • 君向潇湘我向秦

    潇湘:湘水与潇水的并称。借指今湖南地区。秦:借指今陕西省。春秋时秦国奄有今陕西省地,故名。 你去湖南,我奔陕西。 表示一西一东,背道而驰,愈走愈远。 常用作客中送别之辞。语出唐.郑谷《淮上与友人

  • 学太常

    参见:太常妻

  • 妻梅

    同“妻梅子鹤”。清黄景仁《腊月廿五日饮翁学士宝苏斋》诗:“妻梅谩语如何凭,清供家山问谁录?”

  • 涸鲋

    同“涸辙之鲋”。北周庾信《拟咏怀》之一:“涸鲋常思水,惊飞每失林。”【词语涸鲋】   汉语大词典:涸鲋

  • 喘月吴牛

    源见“吴牛喘月”。喻指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惧其类似者。唐谭用之《寄王侍御》诗:“喘月吴牛知夜至,嘶风胡马识秋来。”宋辛弃疾《雨中花慢.子似见和再用韵为别》词:“心似伤弓塞雁,身如喘月吴牛。”见“吴牛喘月

  • 不刊

    刊:削除。古代文字书于竹简上,有误则削去。不刊,即无可改易的意思。汉代扬雄《答刘歆书》:“是县诸日月,不刊之书也。”县:同“悬”。晋代杜预《春秋左氏传序》:“左丘明受经于仲尼,以为经者,不刊之书也。”

  • 黄卷中

    《晋书.褚陶传》:“褚陶字季雅,吴郡钱塘人也。弱不好弄,少而聪慧,清淡闲默,以坟典自娱。尝谓所亲曰:‘圣贤备在黄卷中,舍此何求!’”《唐书.狄仁杰传》:“狄仁杰曰:‘黄卷中方与圣贤相对。’”黄卷,古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