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庄周《庄子.至乐》:“庄子之楚,见空髑髅,髐然有形,檄以马捶,因而问之曰:‘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?将子有亡国之事,斧铖之诛而为此乎?将子有不善之行,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?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
《景德传灯录.道一禅师》:“邓隐峰辞师,师云:‘什么处去?’对云:‘石头去。’师云:‘石头路滑。’对云:‘竿木随身,逢场作戏。’”谓悟道在心,不拘时地。后以“竿木逢场”谓随事应景。宋范成大《题湘山大施
琴瑟声音不协调,必须换掉旧絃重装新絃,比喻变更旧的方针、政策或办法。《汉书.董仲舒传》:“窃比之琴瑟不调,甚者必解而更张之,乃可鼓也;为政而不行,甚者必变而更化之,乃可理也。”更:变换。张:给乐器上絃
看过海洋的人,别的水就看不上眼了;曾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,别的议论也就难于吸引他了。 比喻见多识广,眼界自高。语出《孟子.尽心上》:“孟子曰:‘孔子登东山而小鲁,登泰山而小天小,故观于海者难为水,游
源见“掌上舞”。形容舞女腰肢纤柔。宋李纲《西江月.赠友人侍儿名莺莺者》词:“意态何如涎涎,轻盈只想飞飞……揽断楼中风月,且看掌上腰肢。”
同“多鱼之漏”。清黄遵宪《和钟西耘庶常津门感怀诗》之四:“始受一廛濠镜地,有明师早漏多鱼。”
桐木做的三寸厚的棺材,表示薄葬。《左传.哀公二年》:“桐棺三寸,不设属辟。”《史记.太史公自序》:“其送死,桐棺三寸,举音不尽其哀。”《韩非子.显学》:“墨者之葬也,冬日冬服,夏日夏服,桐棺三寸,服丧
《韩非子.外储说左上》:“齐桓公好服紫,一国尽服紫。当是时也,五素不得一紫。桓公患之,谓管仲曰:‘寡人好服紫,紫贵甚,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,寡人奈何?’”谓上有所好,下必效之。后用为典实,指服饰紊乱。《
源见“访戴”。谓访友兴尽而归。唐戴叔伦《答孙常州见忆》诗:“那能寄相忆,不并子猷归。”宋 林景曦《东山渡次胡汲古韵》:“老洞藏云安石卧,孤舟载雪子猷归。”
同“庾公楼”。唐许浑《闻州中有宴寄崔大夫兼简邢群评事》诗:“颜子巷深青草遍,庾君楼回碧山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