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一言九鼎

一言九鼎

九鼎: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,象征九州,夏、商、周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。此典指平原君赵胜称赞毛遂回答楚考烈王的一席话,使赵国的威望提高,比九鼎宝器还要尊贵。后以此典比喻能言善辩之士的一席话就能成大事,其作用之大相当于九鼎宝器一样尊贵。平原君赵胜在机智辩才毛遂之帮助下,与楚考烈王签订了赵、楚联盟,楚即将出兵解救赵都邯郸(今河北邯郸)之围,共同抗秦。平原君与楚考烈王订立了合纵南北联盟的盟约回去,回到赵国,说道:“我不敢再观察人才了。我观察人才,多到近一千人,少说也有几百人,自己认为不会漏掉天下一个人才,现在竟把毛先生漏掉了。毛先生这次一到楚国,使得赵国的威望比九鼎、大吕宝器还要受人尊重。毛先生凭着善辩之口才,胜过了百万大军。我再不敢观察人才了。”于是把毛遂当作尊贵的客人。此典又作“重九鼎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76《平原君虞卿列传》2368页:“平原君已定从(zōng纵,合纵南北联盟盟约)而归,归至于赵。曰:‘胜不敢复相(xiàng向,观察)士。胜相士多者千人,寡者百数,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,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。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(周庙大钟)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。胜不敢复相士。’遂以为上客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陆游《儒生》:“用可重九鼎,穷宁直一钱。” 清·冯桂芬《致曾侯相书》:“执事一言九鼎,或有以息其议,甚善。” 清·李海观《歧路灯》5回:“二位老师,一言九鼎。” 陈毅《记遗言》:“碧血长江流不尽,一言九鼎重千秋。”


主谓 形容说话很有分量。语本《史记·平原君传》:“平原君曰:‘毛先生(遂)一至楚,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,毛先生以三寸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,胜不敢复相士。’遂以为上客。”张贤华《欲海沉浮》:“那时,张明名分不大,却拥有实权,可谓~。”△褒义。用于说话的效果方面。→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 一言既出,如白染皂 ↔信口开河


【词语一言九鼎】  成语:一言九鼎汉语词典:一言九鼎

猜你喜欢

  • 阜财解愠

    《孔子家语.辩乐解》:“昔者舜弹五弦之琴,造《南风》之诗,其诗曰:‘南风之薰兮,可以解吾民之愠兮!南风之时兮,可以阜吾民之财兮!’”后因以“阜财解愠”为民安物阜、天下大治之典。何启 胡礼垣《新政论议》

  • 将军射虎

    源见“射石饮羽”。称扬勇武善射。宋吴则礼《江楼令.晚眺》词:“平生正被儒冠误。待闲看,将军射虎。”

  • 揶揄鬼

    同“揶揄黠鬼”。清李渔《蜃中楼.义举》:“瞌睡汉身登甲第,揶揄鬼影避魍魉。”【词语揶揄鬼】   汉语大词典:揶揄鬼

  • 九折危

    同“九折路”。唐虞世南《从军行》之一:“马冻重关岭,轮摧九折危。”

  • 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

    琢:雕刻。道:事理。 玉石不雕刻,不能成为器物;人不经过学习,不能明白事理。语出《礼记.学记》:“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是故古之王者,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”《韩诗外传》卷二:“玉不琢,不成

  •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

    制礼作乐,出兵征伐,由天子来决定。 古代以此作为天下有道的象征。语出《论语.季氏》:“孔子曰:‘天下有道,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;天下无道,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’。”汉.扬雄《法言.先知》:“礼乐征伐自天

  • 蒸食哀梨

    比喻不辨东西好坏而随意糟蹋。宋陆游《齿痛有感》诗: “眼暗头童负圣时,齿牙欲脱更堪悲。暮年渐解人间事,蒸食哀梨亦自奇。” ●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轻诋》: “桓南郡每见人不快,辄嗔云: ‘君得哀家梨

  • 长目飞耳

    《管子.九守》:“一曰长目,二曰飞耳,三曰树明,明知千里之外,隐微之中。”后因以“长目飞耳”指扩大视听的手段。《宋书.王徽传》:“比君曰表里,无假长目飞耳也。”并列 能看极远的眼睛,能听极远极细的耳朵

  • 春秋大一统

    春秋:古代编年体史书名,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。大:重视,尊重。一统:统一。 《春秋》尊重周天子君临天下的统一局面。语出《公羊传.隐公元年》:“何言乎王正月?大一统也。”徐彦疏:“王者受命,制正月以

  • 皂帽

    源见“辽东帽”。黑色纱帽。指隐者冠饰。表示隐者的高尚节操。唐杜甫《严中丞枉驾见过》诗:“扁舟不独如张翰,皂帽应兼似管宁。”【词语皂帽】   汉语大词典:皂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