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一字师

一字师

宋.陶岳《五代史补》卷三“僧齐己”:“僧齐己,长沙人。长沙有大沩(即大沩山,在乡宁县西,以沩水发源于此,故名。以别于醴陵县的小沩山)同庆寺,僧多而地广,佃农仅(几乎,将近)千余家。齐己则佃户胡氏之子也,七岁与诸童子为寺司牧牛,然天性颖悟,于风雅之道,日有所得,往往以竹枝画牛背为篇什。众僧奇之,且欲壮其山门,遂劝令出家。时郑谷(晚唐著名诗人,字守愚,乾宁中——昭宗年号,公元八九四一八九七年——官至都官郎中)在袁州,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。有《早梅》诗曰:‘前村深雪里,昨夜数枝开。’谷笑谓曰:‘数枝非早,不若一枝则佳。’齐已矍然(惊惶四顾的样子),不觉兼三衣(僧侣的法衣,有三种:僧伽梨,即大衣;郁多罗僧,即上衣;安陀会,即下衣。合称三衣。)叩地膜拜。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。”(见《豫章丛书.宋人小史三种》)

古代关于“一字师”的记述很多。郑谷改齐己诗事影响较大。此外,五代王定保《唐摭言》卷五《切磋》,宋.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十三,宋.周紫芝《竹坡诗话》三,戴埴《鼠璞》等都记述有内容各不相同的关于“一字师”的故事。所谓“一字师”,即改一字之妙而被人拜服称师。后因用为典实。

清.赵执信《王西涧招饮见余风鸢之什,病其一字,喜而易之,即席称谢》诗:“谁解攻我短,平生君尚存。便应师一字,何减和千言。”


偏正 帮人纠正一字之误读或妙改诗文中一二字的人,即可为师。宋·魏庆之《诗人玉屑·一字师》:“郑谷在袁州,齐己携诗诣之。有《早梅》诗云:‘前村深雪里,昨夜数枝开。’谷曰:‘数枝,非早也。未若一枝。’齐己不觉下拜。自是士林以谷为‘~’。”△褒义。用于拜师用语。也作“一字之师”。


帮别人改动诗文中的一个字而使之大为生色,便被称为 “一字师”。

此事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齐己的故事。齐己写的 《早梅》诗中有这样两句: “前村深雪里,昨夜数枝开。”在自我欣赏、吟咏一番之后,他便把诗作送给一位叫郑谷的人看。郑谷看后,评论道: 既然写的是 “早梅”,但已开了 “数枝”,怎么还能算是 “早”呢? 于是,郑谷将 “数”字改为 “一”字,诗句便成了 “前村深雪里,昨夜一枝开”。

齐己听了郑谷的评论,看了改过的诗句后,不觉大为叹服,马上拜郑谷为师。因为郑谷只改了一个字,所以郑谷便被称为 “一字师”。事见宋·魏庆之 《诗人玉屑·一字师》。

老一辈著名的艺术家张瑞芳,抗战时期在重庆饰演 《屈原》里的婵娟,将 “宋玉,你是无耻的小人”这句台词里的判断词 “是”改为复指代词 “这”,觉得说起来有力多了,《屈原》的剧作者郭沫若认为改得好,并称张瑞芳为自己的 “一字师”,这在文艺界很久都被传为佳话。


【词语一字师】  成语:一字师汉语词典:一字师

猜你喜欢

  • 德叶鸤鸠

    源见“鸤鸠之仁”。称扬以仁爱待下、无所偏倚之德。清钱谦益《南京通政司通政使林学曾授正议大夫制.继母苏氏仍前赠》:“字其子则德叶鸤鸠,启其孙则卜征鸾凤。”

  • 齐王舍牛

    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“(齐宣)王坐于堂上,有牵牛而过堂下者,王见之,曰:‘牛何之(往)?’对曰:‘将以衅钟(宰杀祭钟)。’王曰:‘舍之!吾不忍其觳觫(hú sù,因恐惧而发抖),若无罪而就死地。’对曰

  • 换马

    源见“妾换马”。形容女子美艳可爱。明梅鼎祚《玉合记.诇约》:“料我郎君虽无粉黛三千,不少金钗十二,尚堪换马,何况赠君!”【词语换马】   汉语大词典:换马

  • 元龙豪气

    源见“元龙高卧”。指豪放高迈不拘礼仪的意气。宋黄机《永遇乐.章史君席上》词:“史君自有,元龙豪气,唤客且休辞醉。”偏正 东汉陈登,字元龙。许汜曾见之。登以汜求田问舍,言无可采,久不与语。后许汜对刘备曰

  • 直镈蒙璆

    《国语.晋语四》:“官师之所材也,戚施直镈,蘧蒢蒙璆,侏儒扶庐,矇瞍修声,聋聩司火。”韦昭注:“直,主击镈。镈,钟也。蒙,戴也。璆,玉磬。不能俯,故使戴磬。”谓适当安排残疾人工作,使各得其所。宋王安石

  • 秦后闻乐

    《文选》卷二东汉.张平子(衡)《西京赋》:“昔者大帝说秦缪公而觐之,飨以钧天广乐。帝有醉焉,乃为金策,锡用此土,而剪诸鹑首。”三国吴.薛综注:“大帝,天也。”后,天子及诸侯之称。传说秦缪公受到天帝的恩

  • 塞耳偷铃

    同“掩耳盗铃”。《五灯会元.雪峰存禅师法嗣》:“如此见解,即是落空亡底外道,魂不散的死人,冥冥漠漠,无觉无知,塞耳偷铃,徒自欺诳。”偏正 把自己的耳朵塞住而去偷铃。比喻自己欺骗自己。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

  • 免俗

    源见“未能免俗”。谓不拘世俗常情。唐杜甫《孟仓曹步趾领新酒酱二物满器见遗老夫》诗:“理生那免俗,方法报山妻。”【词语免俗】   汉语大词典:免俗

  • 悲路岐

    源见“杨朱泣歧路”。感伤人生道路多歧艰险,出路难寻。岐,通“歧”。明屠隆《綵毫记.团圆受诏》:“叹流离,悲路岐,日落天寒野旷时,孤灯山鬼吹。”【词语悲路岐】   汉语大词典:悲路岐

  • 玉燕

    同“玉燕钗”。唐孟郊《悼亡》诗:“泉下双龙无再期,金蚕玉燕空销化。”【词语玉燕】   汉语大词典:玉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