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一字师

一字师

宋.陶岳《五代史补》卷三“僧齐己”:“僧齐己,长沙人。长沙有大沩(即大沩山,在乡宁县西,以沩水发源于此,故名。以别于醴陵县的小沩山)同庆寺,僧多而地广,佃农仅(几乎,将近)千余家。齐己则佃户胡氏之子也,七岁与诸童子为寺司牧牛,然天性颖悟,于风雅之道,日有所得,往往以竹枝画牛背为篇什。众僧奇之,且欲壮其山门,遂劝令出家。时郑谷(晚唐著名诗人,字守愚,乾宁中——昭宗年号,公元八九四一八九七年——官至都官郎中)在袁州,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。有《早梅》诗曰:‘前村深雪里,昨夜数枝开。’谷笑谓曰:‘数枝非早,不若一枝则佳。’齐已矍然(惊惶四顾的样子),不觉兼三衣(僧侣的法衣,有三种:僧伽梨,即大衣;郁多罗僧,即上衣;安陀会,即下衣。合称三衣。)叩地膜拜。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。”(见《豫章丛书.宋人小史三种》)

古代关于“一字师”的记述很多。郑谷改齐己诗事影响较大。此外,五代王定保《唐摭言》卷五《切磋》,宋.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十三,宋.周紫芝《竹坡诗话》三,戴埴《鼠璞》等都记述有内容各不相同的关于“一字师”的故事。所谓“一字师”,即改一字之妙而被人拜服称师。后因用为典实。

清.赵执信《王西涧招饮见余风鸢之什,病其一字,喜而易之,即席称谢》诗:“谁解攻我短,平生君尚存。便应师一字,何减和千言。”


偏正 帮人纠正一字之误读或妙改诗文中一二字的人,即可为师。宋·魏庆之《诗人玉屑·一字师》:“郑谷在袁州,齐己携诗诣之。有《早梅》诗云:‘前村深雪里,昨夜数枝开。’谷曰:‘数枝,非早也。未若一枝。’齐己不觉下拜。自是士林以谷为‘~’。”△褒义。用于拜师用语。也作“一字之师”。


帮别人改动诗文中的一个字而使之大为生色,便被称为 “一字师”。

此事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齐己的故事。齐己写的 《早梅》诗中有这样两句: “前村深雪里,昨夜数枝开。”在自我欣赏、吟咏一番之后,他便把诗作送给一位叫郑谷的人看。郑谷看后,评论道: 既然写的是 “早梅”,但已开了 “数枝”,怎么还能算是 “早”呢? 于是,郑谷将 “数”字改为 “一”字,诗句便成了 “前村深雪里,昨夜一枝开”。

齐己听了郑谷的评论,看了改过的诗句后,不觉大为叹服,马上拜郑谷为师。因为郑谷只改了一个字,所以郑谷便被称为 “一字师”。事见宋·魏庆之 《诗人玉屑·一字师》。

老一辈著名的艺术家张瑞芳,抗战时期在重庆饰演 《屈原》里的婵娟,将 “宋玉,你是无耻的小人”这句台词里的判断词 “是”改为复指代词 “这”,觉得说起来有力多了,《屈原》的剧作者郭沫若认为改得好,并称张瑞芳为自己的 “一字师”,这在文艺界很久都被传为佳话。


【词语一字师】  成语:一字师汉语词典:一字师

猜你喜欢

  • 采兰赠药

    《诗.郑风.溱洧》:“士与女,方秉蕑兮。”毛传:“蕑,兰也。”又:“维士与女,伊其相谑,赠之以勺药。”毛传:“勺药,香草。”后因以“采兰赠药”谓男女互赠礼物以示爱慕。旧时亦视为淫佚之行。清陈其元《庸闲

  • 叉手万言

    同“叉手吟”。明高启《送张贡士祥会试京师》诗:“入场叉手万言就,众目一叶惊先穿。”

  • 末大必折,尾大不掉

    末:末梢。掉:摇动。 树梢太大必定折断,尾巴太大不易摇摆。 比喻部属势力过大,难以驾驭。语出《左传.昭公十一年》:“末大必折,尾大不掉,君所知也。”三国.魏.曹冏《六代论》:“所谓末大必折,尾大难

  • 刘孺明珠

    《梁书.刘孺传》:“孺幼聪敏,七岁能属文。年十四居父丧,毁瘠骨立,宗党咸异之。服阕。叔父慎(《佩文韵府》卷七上引作‘瑱’)为义兴郡,携以之官,常置坐侧,谓宾客曰:‘此儿吾家之明珠也。’”刘孺幼聪敏,叔

  • 清啸戍楼

    源见“刘琨啸”。形容镇定自若,从容退敌。清吴伟业《送纪伯紫往太原》诗:“相依刘越石,清啸戍楼中。”【典源】《晋书·刘琨传》:“在晋阳,尝为胡骑所围数重,城中窘迫无计,琨乃乘月登楼清啸,贼闻之,皆凄然长

  • 假虎张威

    同“假虎之威”。《封神演义》二八回:“似这等大恶,假虎张威,毒痡四海,助桀为虐,使居天子左右,将来不知如何结局。”连动 依靠他人的威势欺压人。《封神演义》28回:“似这等大恶,~,毒痡四海,助桀为虐,

  • 子女玉帛

    《左传.僖公二三年》:“子女玉帛,则君有之;羽毛齿革,则君地生焉;其波及晋国者,君之余也,其何以报?”“子女玉帛”指人民和财物。后因以“子女玉帛”作为泛指财物、财产的典故。明.焦竑《玉堂丛语.识鉴》:

  • 楚妃守符

    《太平御览》卷四四一“人事部八十二”“贞女下”引刘向《列女传》曰:“楚昭贞姜者,齐侯之女,楚昭王之夫人也。昭王出游,留夫人渐台之上而去。王闻江水大至,使者迎夫人忘持符。使者至,谓夫人出。夫人曰:‘大王

  • 高唐云雨

    同“高唐梦”。《西湖二集.天台匠误招乐趣》:“专一与文人才子私通,把一座咸宜观竟改做了高唐云雨之观。”

  • 抱瓮灌秋蔬

    同“抱瓮灌园”。唐李白《赠张公洲革处士》诗:“抱瓮灌秋蔬,心闲游天云。”